“子煦此言,是否太過偏激了些。劉伯安在幽州教化烏桓,一度甚有成效。由此可見,蠻夷未必不能教化。”
林夕卻是滿臉理所當然道:“兄長說笑了,蠻夷若肯接受教化,又如何能稱之為蠻夷?”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林朝愣住了。
他忽然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兩漢具有極端民族主義的同時,也可以說是包羅永珍,甚至極其開放。
這兩者看似極為矛盾,但只要把血統認同改為文化認同,一切就變得合理了。
為何是文化認同?
因為就算是最早華夏大地上的先民,也不全是一個部落的民眾,而是數個聯盟組成的共同體。
這種情況到了周代,就顯得更為突出。
當時雄踞南方的楚國,和盤踞在西邊的秦國,可都是山東諸國口中的蠻夷。
但事實上,這句話也僅僅是嘲諷和貶低而已,並不能改變楚國和秦國仍是華夏文明的事實。
為什麼?
因為他們擁有文字,擁有史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道德價值觀就出自華夏文明,核心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他們也尊奉周天子,從內心中把自己當成了華夏文明的一份子。
劉虞之所以在幽州教化烏桓,就是因為他更崇尚文明認同。
假使有一天,在劉虞的教化下,烏桓人放棄了遊牧習性,轉而穿上了漢服,寫起了漢字,口中講起了仁義道德,那他們就不會再被視為蠻夷。
兩漢期間,對外的態度就是這樣。
你要是不服,咱們就死磕,打到你服為止。
可你要是願意俯首稱臣,並且主動歸附華夏文明,那就一切好說。
之前匈奴分裂時,漢朝可是專門將南匈奴遷往河套地區安置,甚至設立使匈奴中郎將一職,派兵保護南匈奴的安全,就是想同化這一部分匈奴人。
由此可見,兩漢時期更在乎是文明認同,而非種族認同。
所以林夕的意思是,願意歸附的異族,便慢慢遷徙教化。
至於那些不願意歸附的,就統統殺光。
林朝想了想,便又開口問道:“那以你之意,殺伐和教化,當以何者為先?”
“夕以為,當先殺伐,再教化。”
林夕思考了好一陣之後,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詳細說說。”
“胡虜野蠻之甚,與畜生無異。若不先降服其身,又如何能教化其心?”林夕說道,“所以夕以為,先用刀兵,再施教化。”
聞言,林朝不禁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