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這個三國很核理無彈窗> 第四百六十二章 興亡皆是……百姓苦(下)(為夜羽0506加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六十二章 興亡皆是……百姓苦(下)(為夜羽0506加更) (3 / 3)

“此言倒是不算錯,只是尚不全面。”林朝笑著繼續說道,“阿亮,為師再來問你。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言何解?”

“這……”

在漢末這個時代談論這句話,著實有些不合適,導致諸葛亮一時語塞。

畢竟自董仲舒調教儒家經典,宣揚天命之後,天子的神聖性早就被進一步加強,從而成為了意識形態上的最高權威。

在天人感應理論中,天子乃上蒼之子,生來便被授予了天命,註定要主宰九州萬方,自然是貴不可言的存在。

天子及百官世家的存在,正是為了代天牧民,這也是州牧官職最初的由來。

都用上‘牧’這個字了,百姓的地位可想而知。

這跟孟子‘民為貴’的理念,有很大的衝突。

不僅這個時代,甚至後世很多朝代,孟子的這個句話,都成了儒家經典裡面被最少提及的理論。

簡單來說,這就是必不考題,所以諸葛亮才會遲疑。

見諸葛亮遲疑,林朝沒有繼續追問,繼續開口笑道:“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如果說孟子說的話還不能成為權威,那孔子一定沒問題了。

諸葛亮此時城府未深,聞言之後,便不再遲疑,開口反駁道:“老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林朝說得是水和舟的理論,本質上還是民為貴的思想。

而諸葛亮反駁林朝的話,用得也是孔子的原話。

這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關於這句話的解釋,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

不過林朝還是傾向於最初的版本,那就是孔子並不想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決策的權利。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少數人往往需要服從大多數人,這就導致真理無法廣而行之。

換句話說,凡事都要大家一起商量,得出的結果也未必就是最好的。

林朝的傾向是,選出真正有遠見的人,來帶領大多數沒有見識的人,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不過諸葛亮既然反駁了,林朝也只能笑道:“阿亮,其實這兩句話並不衝突。正因民眾無知,我等才要引導民意。正因民眾容易被裹挾煽動,我等為官者才要政令通達。

但是有一點,你要牢牢記住。

民心如天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君權可控,民心不可違!”

7017k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