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州,廣陽郡,薊縣。
光和年間,公孫瓚曾多次遠征塞外,打出赫赫威名。
恰逢涼州變亂,邊章、韓遂率眾造反,朝廷派公孫瓚討賊平寇,又有功勳。一路從騎都尉升任中郎將,最後又進封都亭侯。
等時間來到了中平五年時,公孫瓚從劉虞鎮守幽州邊境,多有戰功,最後獲封薊侯,進奮武將軍。
可以說,公孫瓚是眾多討董諸侯中,起步最早的一個。
又因公孫瓚面貌俊美,作戰勇猛,在幽州頗得人望。但凡公孫瓚率軍所到之處,皆有良家子爭相擁戴,願為馬前之卒。
因此,公孫瓚編練了一支由善騎射的技擊之士組成的輕騎兵,號曰:白馬義從。
個人的奮鬥固然重要,但終究抵不過出身的高貴。
且看當今天下,除了劉備之外,哪位諸侯不是出身世家豪門,哪位諸侯不是漢室宗親,哪位諸侯不是煊赫高門。
諸如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紹、袁術兄弟,在討董之前幾乎可以說是位卑而言輕,恐有人望而無官爵。
可等到董卓亂政後,二人登高一呼,便引得天下諸侯紛紛景從,實力快速膨脹,活脫脫一口氣吃成了胖子。
由此可見,在這個世家豪門把持政權和話語權的時代,你拼盡全力努力的終點,也遠遠比不上某些後浪的起點。
當然,公孫瓚作為一方諸侯,麾下坐擁數萬精兵強將,但名義上還是幽州牧劉虞的下屬。
有些事就是這樣,名不正則言不順。劉虞雖然仁善且忠心漢室,處理政務也有兩把刷子,但不可能是個白蓮花。
最最重要的是,兩人對內對外的理念都不合,甚至是背道而馳。
公孫瓚看重軍力,主張對內施行嚴政。
劉虞注重民生,對內主張與民休養生息。
如果說對內方面兩人還有緩和的餘地,那對外方面,兩人有著絕對無法緩和的分歧。
劉虞對外主張懷柔政策,多用招攬之策來撫慰境外異族,使之慢慢同化,終有一日能完全化解邊患。
當然,這裡的懷柔政策與後世某些朝代的懷柔政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劉虞的懷柔,本質上是以王道施行教化。
簡單來說,聽話的留下慢慢同化,不聽話的殺掉再說。
可公孫瓚出身行伍,自然更崇尚霸道對外。
什麼叫霸道?
不聽話的殺,敢反抗的殺,聽話的……也殺!
只要異族敢出現在幽州的邊境線上,公孫瓚只有一個舉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