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阿斗已經十二歲。
十二歲的阿斗穿著已經很成年化了,身穿錦繡。
婦人同樣身穿錦繡。
阿斗手中的竹簡的牛皮帶已經被翻爛了。
阿斗終於讀到了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阿斗知道母親要問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提前解釋:“就是說,別人不知道內情,我卻不顯得不開心,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三句話,一本經典的前三句,跨度九年。
在現如今的教育環境下,十分鐘,就應該學會了。
但是在一千八百年前,阿斗用了九年才學會。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像是講給我聽的,看完《三國》,每天不罵一遍阿斗心裡不舒服,現在看到阿斗讀書這一幕,我覺得他貌似不該被罵。】
【十二歲的曹丕已經是打過參軍兩年的老兵,已經是中郎將了,而阿斗還才學了三句話?】
畫面定格,林軒走入畫面中。
“自從劉禪出世之後,劉備一直在戰敗,然後逃亡,然後復起,然後戰敗。”
“每一次戰勝,劉備安頓了軍事,就尋回在戰亂中遺失的劉禪。”
“然後給他安排老師教學。”
“每一次剛剛開學,劉備又戰敗了,又跑路了。”
“於是,阿斗的幼兒園小班,一留級就是九年。”
“準確的說是……十一年。”
畫面中,劉備終於成功,拿下益州,自封為王。
畫面一轉,兩年的經營,劉備稱帝!!
劉備在這一天開心極了。
大宴賓客,大賞三軍。
論功行賞,論勞犒慰。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風度翩翩的諸葛亮起身:“陛下,太子……可曾安排?”
劉備在‘接著奏樂接著舞’中驚醒:“孔明,你是說,封太子之事?”
一員大將起身:“孔明糊塗啊,劉封乃是主公義子,這太子的位置,自然是劉禪的啊!”
諸葛孔明再拜:“陛下,不是太子之位選擇誰,而是太子該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