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也不知道林軒要幹嘛,不過今天一天,林軒已經取得了他們的信任,而且樹立起了權威。
所以,所有熊孩子都停止了打鬧,直接圍成圈。
“好的,都坐下。”
所有小孩子都坐在了地上。
林軒:“再教大家一首歌好不好?”
“好!”所有的小孩子都非常的開心。
還有小朋友直接唱起了兩隻老虎。
而此時,電腦前,作詞作曲家盧鄉正在陪著孫女玩兒。
聽到教歌,馬上來了興趣。
“丫丫,你唱的兩隻老虎,就是跟他學的?”
小孫女點頭:“對呀!”
作為老作曲家盧鄉點頭:“有點厲害啊。”
別人只能大概聽出《兩隻老虎》朗朗上口,但是好在哪兒,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一直在做兒童歌曲的盧鄉很清楚這首歌的厲害之處。
三到六歲的小孩處於“恐怖敏感期”,處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會對“鬼怪、猛獸”產生莫名的恐懼。
有時這種恐懼是非理性的,在大人們看來是無憑無據、沒有必要的,但也許正是這種無中生有的和無法自圓其說的想象,使孩子們感到莫名的恐懼。
而老虎,就是猛獸鬼怪在小孩子哪兒的代表性動物。
而這首《兩隻老虎》,直接打破了兒童對於老虎這種東西害怕的心理。
把害怕,轉變為了思考,為什麼一隻老虎沒有耳朵,為什麼另一隻老虎沒有尾巴?
進而把思考轉為了好奇心。
小孩子聽這首歌,都會非常喜歡,而大人聽起來卻覺得歌詞有些奇怪。
這恐怕是原作者在和心理學家以及兒童醫生經歷了很漫長的交流之後,才寫出了這麼兩句歌詞。
盧鄉自己也寫過很多兒歌,唯一一次敗北,就是寫老虎題材。
所以盧鄉專門去了解過。
聽到兩隻老虎,盧鄉就被震住了。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盧鄉現在就想看看門道。
圈子的中間,林軒手裡拿著一張手絹,輕輕唱了起來:
“丟,丟,丟手絹。”
“輕輕地丟在小朋友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