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楊瑾的話,神女只是微微一笑,輕輕撫著他的腦袋。
“今天又被欺負了?”
“唉,別提了,就因為我和他們不是一個姓的就這麼埋汰我,太不友好了。”楊瑾趴在涼亭中的石臺上嘟囔著嘴說道:“難道不是一個姓就不能和諧共處嗎?”
“還有啊!今天來了一個大哥哥,說是村外的人,他好像...他把我扶了起來,還給我吃了白麵饅頭,好大,好軟,好甜的饅頭。”
託著下巴的楊瑾喃喃道:“他是從城裡來的,他好特別哦。”
此時,焚香燃盡,入夢之法散去,少年來到了現實的世界裡。
然而此時,楊瑾卻是還在唸念不忘,那位來到這裡的青年。
他是誰呢?
....
青年叫做馬東文,是下鄉的知青,來這裡,是為了學習工農思想。
說是學習,其實就是在這裡和鄉親們一起勞動工作,一起換工分,一起攢錢,一起吃大鍋飯,他沒有因為知青的身份多了一份優待,反而因為外姓人來到這裡‘搶了工位’,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不過,馬東文不在乎,他喜歡梅山村,喜歡這裡的山,喜歡這裡的水,喜歡這裡的水。
在這梅山村裡,只有兩個人,會護著楊瑾不被其他小孩子欺負。
一個是父親,一個是馬文東。
馬文東是外面來的知青,沒有那麼多宗族門第的思想,他總是在說,我們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首先是這個,才是別的。
他對楊瑾好,並不是因為楊瑾有多麼特別,而是因為他平等的,公正的對待著每一個人——雖然這讓村子裡的孩子們怎麼都喜歡不起來,畢竟,自己都淪落到了和楊瑾一樣的待遇了。
大人也不喜歡他,他這個外鄉人,勞作起來還沒有什麼力氣,這樣的秧子,有什麼好。
直到有一天,矛盾爆發了。
外姓人,終究是外姓人,不是宗族之人。
因為一點小小的糾紛,兩方的矛盾爆發了。
於是乎,山民們雄赳赳氣昂昂的,就奔著那梅山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