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四合院我是杜守義的小說> 第三二三章 學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二三章 學歷 (2 / 3)

傅老一直很好奇,他問道:“小杜啊?你是跟著哪位大賢學得書法?”

“是家傳的。自從先父故去後我就一個人瞎練,沒有拜師。”

“哦,是這樣。”傅老笑著對身邊兩人說道:“怪不得我打了一圈電話沒人知道,原來是家學淵源。”...

中午在食堂用了簡單的工作餐後,三位老先生借了文聯一方小會客室,對杜守義來了場‘摸底考’。

這個年輕人橫空出世。水平之高、年紀之輕、特別是筆下那股濃郁的‘晉韻’十分罕見。三位書畫界的老先生都對他產生了興趣。

杜守義的書法不用說了,已經具有了自己的‘精氣神’。他的工筆畫是大師級,篆刻是高階技能,一場‘考較’過後完美過關。

考試過後,老先生們同時下了結論:這個小鬼確實是‘小鬼’,鬼得很!這樣的水平還敢說自學成才,沒師承?單這執筆甚高的二指握管,行雲流水般的鋒穎變化就不可能沒師承!

五指握筆、毛筆垂直是後世主流握筆法,就是筆管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但這種握筆法是清朝才出現的。

杜守義一開始沿用了前世五指握筆的習慣。下載趙孟頫筆意後他改成了三指,因為趙孟頫用的就是三指握筆法,就跟現在拿圓珠筆的手勢差不多,只是要懸腕。

下載王羲之筆意後,他又改為二指三指交替著用,看寫什麼。寫行草就用二指,楷隸就用三指。

兩種‘握筆記憶’隨著筆意一起下載過來,之間切換可以做到隨心所欲,不用花時間去調整。

為什麼一定要從五指法改出呢?這牽涉到運筆行鋒的問題。二指三指執筆多靠指腕之力,行筆更為靈活。

運筆行鋒講究中鋒,就是筆尖要處在筆劃的中線上。這是常識。

雖然這是蔡邕提出的,但在魏晉時卻並非如此嚴格。這其中除了書寫姿勢,還有個很大的因素是制筆技術的演變。

二王的字是好看,但裡面有很多非常瑣碎繁複的筆法變化讓後人頭疼不已。而米芾相對簡潔許多,到了趙孟頫更是把二王筆法簡易化了。

有批評者直接說‘趙書少變化’。從藝術角度講這是事實,但這不單單是趙孟頫的問題,是‘筆’這種書寫工具的進化讓書寫更為流暢,所以產生了‘少變化’。

毛筆自誕生以來,制筆工藝每朝每代都在變化。晉人採用的是‘麻紙卷芯’毛筆。行筆時會有鋒穎不順、毛毫糾纏的問題。這就需要有經驗的書者在行筆中不斷地‘扭啊扭’,調整筆鋒以減少阻滯。

你以為王羲之不停的調鋒是為了‘藝術’?其實他只是一邊書寫一邊在‘擼毛’而已。

筆上的這個‘毛病’直到宋朝才解決。所以從制筆技術講,晉唐毛筆是一路;宋元是一路;明清和現代毛筆的製法就一模一樣了。

從書法技術角度講,宋元和明清可以合併。晉唐,比如王羲之和孫過庭的行筆屬於一路,筆法變化繁多。而從宋朝往後的米芾、趙孟頫和我們現代人是一路,不用頻繁地‘調鋒’,‘扭啊扭’了。

執筆本身沒什麼關係,晉人本就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不願受太多規矩法度束縛。啟功先生也說過:‘沒聽說拿快子還有專門的‘快法’,寫字也一樣,怎麼順手怎麼來。’

但晉人行筆的那種繁複卻成了‘大問題’。怎麼‘扭’?什麼時候‘扭’?‘扭’多少?...這些‘次品筆’留下的用筆習慣問題,倒成了後代很難解決的藝術問題了。

杜守義有筆意加成,又研究了那麼多‘真跡’,自然明白當中的關竅。他執筆甚高,筆管不是垂直於桌面,會有一定的傾斜度。運筆中也有高頻率的調鋒、變鋒。

這樣的執筆運筆,在外人看來是‘野路子’,但在專家眼中卻是正宗的‘東晉筆法’,是美倫美奐的‘晉韻’。就如同踏準節拍,翩翩起舞一般。

這其中的繁雜變化,非大行家很難體悟其妙。

‘筆法’歷來是書家的‘不傳之秘’,只在師徒父子間相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