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談吃》終究就是看個風土人情,人生雅趣。要是將它奉為‘飲食圭皋,做菜指南’那就偏差甚遠了。
梁先生是學問家,又是‘厚德福’的東家。出身貴重,好吃、會吃。但東家卻未必知道庖廚之道。
他文中自己試做菜餚以失敗居多,先生自嘲:“烹飪一道非力巴所能為。”這份坦蕩風趣讓人不禁莞爾,卻也是一番旁證。
不精通做菜,那談起吃來更多隻能偏重個人主觀感受,甚至不知道評價好壞的標準在哪裡。
不知道何種食材該取其何味。是品其幹香?或是賞其鮮甜?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吧。就比如先生說一生未吃過嗆蝦。蝦中極品是太湖河蝦,其肉質比紐西蘭鰲蝦更上品。而河蝦的究極做法就是嗆蝦生食。不識其妙,談起蝦來最終只能圍著周圍打轉,卻始終踩不到那個點。就猶如隔靴撓癢一般。
先生提到這道水晶蝦餅時說:‘...七分蝦肉要加三分豬板油,放在一起剁碎,不要碎成泥...’
這和水晶蝦餅實際做法有一點點出入。實際上,蝦餅裡的蝦肉和豬膘是分開剁得。
豬膘要用刀背先細細剁成‘蓉’。要用刀背,不能用刀鋒,否則會吃出肥肉的顆粒感。
肥肉泥起到的是粘合定型、起香、增加油潤口感的作用,所以三分至多,少一些些也無妨。
然後再將肉蓉和碎蝦仁粒拌在一起調味。料酒、胡椒必不可少。蔥薑汁要少放,甚至不放都行。有料酒、胡椒去腥已經足矣。
這就是水晶蝦餅的‘要訣’,吃得出蝦卻吃不出肥肉。要是按先生的說法做,恐怕是要吃藥的。
......
午休時,杜守義提了點水果和罐頭去看李根新。
剛進院子沒想到看見王遠也在這兒,兩個人在陰涼地方支了張小桌正在那兒喝酒。
“呦,喝上了?”
王遠見了他笑道:“剛開始呢,您也來點?”
杜守義也不矯情,把東西交給李根新,自己拉了把小竹椅坐下道:“那就來點。”
喝了一會兒李根新有點猶豫道:“這兩天遇到件事,體委讓人給我帶話,讓我這段時間別離京。”
杜守義知道,這是袁志堅姑父開始發力了。
他舉起酒杯道:“那得恭喜你了,來,都舉起來,這事值得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