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四合院:我是杜守義 乾麵魚> 第三四五章 樂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五章 樂壇 (2 / 3)

“杜大哥,你又笑話我...”...

杜守義是溜號了,可領導們不會對他說半個不字,因為他從‘前線’帶回來了最好的訊息。

人民醫院今天的這例成功搶救,讓所有的質疑煙消雲散,讓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都有了意義。而杜守義覺得他離退出之日不遠了,這個專案現在離開他也能正常運轉。

......

七月十日,禮拜五,上午。

“叮,宿主今日簽到獎勵為,‘大公報’X1”

今天的大公報中縫有條不起眼的小啟事:‘明娥今日啟程赴美,一切順利。敬告諸位親友,勿念。婁’

‘就這點小破事,浪費一次簽到。’

杜守義說歸說,但這其實不算小事。‘挾洋以攻漁村’是他和婁小娥商定計劃中的第一步。這步走得好不好,對女王音樂日後的影響非常大。

說到這兒要扯些題外話了。漁村娛樂市場的主流語言是怎樣演化得呢?是一開始就如後世一般,以粵語為重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漁村受殖民影響,在七四年以前英語是官方唯一法定語言。到了四九年,大量上=海影視文化圈人去了漁村,他們迅速接管了漁村的華語音樂、電影等等娛樂市場。所以七十年代以前,粵語只存在於戲曲市場。而漁村的電影、流行音樂市場一直是英語、國語的雙語結構。

這種情況持續了二三十年。直到七十年代早中期,許冠傑唱出了第一首粵語流行歌曲《鐵塔凌雲》。似乎就在一夜之間,漁村人忽然發現,原來土裡土氣的粵語也能和‘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

所以,能理解為什麼許冠傑在漁村樂壇地位如此之高了吧?這是個拉開‘時代帷幕’的歌手,是漁村粵語歌的‘開山鼻祖’。

漁村本土流行樂的發展中還有個十分重要的時間點。六+四年,披頭士樂隊去了美國,引起轟動,史稱‘英倫入侵’。

隨後他們在六月八號來到六千公里外的‘漁村’,掀起了一股年輕人玩樂隊的風潮,而且愈演愈烈。

日後,許冠傑、羅文、林子祥、譚詠麟都紛紛順著這股風潮組建了自己的樂隊。

四九年,六+四年,披頭士,許冠傑...這些都是漁村音樂史上的關鍵節點和關鍵詞。但它們加在一起都不及一家公司對漁村音樂的影響大,那就是:‘TVB’。

七一年,TVB成立了‘華星唱片’。這家公司十年沒有作為,直到八二年時他們連續幹了兩件事,一是簽下了張國榮,二是舉辦了TVB第一屆選秀。

做完這兩件事後,TVB的高層突然發現,在漁村不需要真正的‘做音樂’,只要會唱歌就行。換句話說,大眾不需要甲殼蟲,他們只要一個會唱歌的‘列儂’,至於誰是吉他手、貝斯手、鼓手,誰是作曲、作詞、編曲都無關緊要。

於是漁村樂壇由‘原創’音樂,進入了‘商業化’音樂的時代。買東洋版權,翻唱,開始大量出現,許冠傑、羅文、林子祥、譚詠麟等等也紛紛拆散了自己的樂隊,放棄原創,進行‘單飛’。

漁村音樂的‘商業化’帶來什麼後果呢?Beyond樂隊黃家駒在一次採訪中說過:“漁村只有‘歌壇’,沒有‘樂壇’。每年頒獎禮上誰當選最佳歌手?是紅藝人。圈中話事人根本不尊重音樂...”。漁村的這種‘音樂泛商業化’與TVB是脫不了關係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