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年剛建廠時茅臺賣兩塊八毛四,出廠價更低,一塊兩毛八。
到了六一年做過一次調整,出廠價是兩塊五,市場價賣四塊零七分。這兩個價格一直維持了十幾年,直到七二七三年左右才再次提價。
茅臺是公認的好酒,可為什麼在五六十年代,它的市場地位遠不如後世那般‘輝煌’呢?
一是因為醬香口味。二就是遠在貴州,運輸不便。這兩條其實是一個問題,可以放到一塊兒講。
可能因為氣溫、發酵等等原因,種花的白酒口味分佈很有規律。
從黃河流域開始,從北往南,白酒香型有一個漸次遞增的過程。
在黃河流域附近,釀造的是清香型白酒,比如汾酒。
再往南,到了四川、湖南、河南就是濃香型口感。瀘州老窖,五糧液都屬於這一類。
過了湖南進入貴州,特別是赤水河流域後,那是醬香型的天下了。郎酒、茅臺這些醬香名酒都產自這一區域。
貴州這地方你想想,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路多難走?以當時的交通條件,酒再好也運不出來。
郎酒是當年開國宴的首選‘國酒’,就是因為運不出來,京都儲備不夠才換成的‘汾酒’。
而且北方爺們喝慣了清香型,最多來點濃香型。醬香型的酒在這兒吃不太開。至於後世白酒分了六七種口味,但歸根結底就是清、濃、醬這三類。
這個話題聊太多了,就不再擴充套件討論了。
杜守義簽到的是十瓶‘土了吧唧’的‘金輪牌’茅臺,從外包裝看甚至有點‘邋遢’,但這是茅臺帝國真正的‘開國元老’,是後世酒友眼中的‘至寶’。
這酒給何雨柱喝是糟蹋了,他就是二鍋頭的命!先留著吧,等出了晚班再說。茅臺配‘一根柴’也是可以的。
關上空間,杜守義去了趟金家小院,花母雞已經幹一段日子了,他今天要去看看有沒有所獲。
瓷器都堆在耳房,新瓷器少了將近四分之一,而耳房的另一邊多了兩個瓶子和一隻藍色大碗。
杜守義拿到外面在光線下仔細看了看,瓶子是晚清民國的不值錢。而那隻碗其實該叫做‘缽’。
這隻‘缽’釉色鮮亮,在陽光下就像顆藍寶石一般熠熠閃光。藍釉上面灑著一層密密的‘雪花’白點,十分漂亮。只可惜,缽上有了個淬口和一道裂紋。
缽沒有底款,看著像是宣德灑藍釉的,只是吃不準是宣德本朝的,還是後仿的
儘管如此,在杜守義眼裡,光這隻‘灑藍缽’就頂得上身後這一屋子瓷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