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書店裡面,科幻跟奇幻小說所佔據的比例基本上是十分之一,這是評價它是不是主流的最直觀感受。
而這些科幻小說跟中國的科幻小說比起來,其實還是有蠻大的差別。國外科幻相對而言更加註重文學性而不是故事性,比如《弗蘭肯斯坦》、《萬有引力之虹》這樣的科幻小說已經被列為了文學作品。
而國內的科幻小說這是注重故事而輕文學性,或許是武俠小說遺留下來的特點吧。
國外科幻大多即便創意一般,想象力不出色,但好歹也是一部文筆流暢、結構清晰、人物塑造完整的小說。如果是硬科幻的話,通常他們會很謹慎的選擇未來類的硬科幻,因此不會有太多技術硬傷。
而中國科幻則是不缺少出色的構思,但是落於文字上便總覺得差強人意,有些小說的創意非常優秀,但任務描寫過於平板化、結構上面輕重不分,不能把各個閃光點有序的展現出來。
其實中國科幻讀者熟悉的小說,大多是歐美那邊經過時間跟口碑考驗的經典,很多書都是幾十年前所著的,最近幾年出的熱門科幻小說卻很少被讀者所熟知,所以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歐美的科幻小說全都是精品。
當然這不是現實,歐美的科幻小說同樣是精華跟糟粕並存的,從一九八零年以來,科幻小說的粉絲跟出版數量就呈現幾何數量級的增長。但同時科幻粉絲圈對小說卻極為保守,喜歡陳舊的小說形式,這些出版物中相當一部分是低劣的蹩腳貨。
因為那個時候,小說不再是承載科幻文化潮流的唯一形式,電視、廣播劇、電影無一不涉足科幻領域,而西方科幻也在自然演進中逐漸成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被改編成電影的科幻小說越來越多,科幻小說的價值也受到重視,這本《我,機器人》開始緩慢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當中。<101nove.新聞播報之後,喜歡科幻小說的讀者們也紛紛將目光轉移到這個從中國來的科幻小說身上,亞馬遜搜尋量跟下載量都增加了不少。
小火了一把的《我,機器人》英文版成功登上亞馬遜“亞洲好書榜”前一百以及“科幻小說”分類榜前五十,這對於一本從沒有主動做過宣傳的小說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無心插柳柳成蔭,林翰原本只是想發個英文版出來方便外國讀者而已,根本沒想著要賺多少錢,他在亞馬遜上面的定價都才4.99美元,別的書大多都是12美元以上的。
沒有人去推動這本書的發展,彷彿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著這一切,成功的小說在取得成功跟進步之後,就會産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跟進步,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
被更多的讀者以及作者看到之後,《我,機器人》這本小說終於煥發出無限的活力來,作為地球上經典科幻小說之一,它迅速被這個世界的人們所接受、喜愛。
好書從來都不缺乏關注度,之前地球上面的一些小說,比如《饑餓遊戲》這種級別的科幻小說也大受歡迎,不僅小說賣得好,電影票房更是大爆特爆,成為一個能在北美拿年度票房冠軍的電影。
一些真正的大咖以及有影響力的媒體人開始閱讀小說之後,《i,robot》的發展正式進入到了快車道。
幾天後,邁克·雷斯尼克率先在facebook上面發飆了自己的看法,“《i,robot》當得起任何的贊譽,它是一部超乎尋常的小說,作者流暢自然的翻譯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