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指望著馬濤隔兩天推一本書,把這個當做自己的閱讀指南,書荒了就去他的微博找書,一找一個準。
擁有一百多萬粉絲的馬濤發了篇微博說道:“前幾日把《火星救援》看了一遍,裡面很多東西都有點不懂,看起來似乎有些複雜,害得我還詢問了不少相關領域的朋友。
他們都覺得這本書很不可思議,各種信手拈來的物理學、天文學、化學跟生物學知識幾乎都沒有錯誤,全篇最大的bug就是開頭的那一場風暴。
好久沒有閱讀過這麼暢快、細節如此真實的科幻,畫面感非常強,彷彿一閉上眼睛就能看到人物形象。
本人並不是科幻小說的愛好者,但卻看得很有味道,而且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也下了一番功夫,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地球人。
滿分10分的話,我給9.5分,那0.5分因為比較多的專業詞彙扣掉,可正是這些專業到極點的詞彙跟描寫才更加吸引人。”
“在我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太專業了,我不明白具體的科技有什麼不對,但作為一個門外漢卻覺得不明覺厲。這大概是有史以來背景環境設定最廣闊的密室逃脫故事吧,在絕境中樂觀向上,永遠不服輸,國家彙聚所有力量拯救一名宇航員,全球都在關注進展,突然有一種自豪感。”——《小說評論》五月刊
另外一名評論者在北京日報的專欄裡面這樣寫道:“這樣一本嚴謹的科學氣質本應該就一鳴驚人,現在我開始苦惱起來,到底哪一本書才是年度最佳科幻小說,《我,機器人》的開拓性跟《火星救援》的搞笑治癒向,可這偏偏都是林翰寫出來的小說。
作為一名導演,他是失敗的;作為一名作家,他毫無疑問是成功的,這兩本小說就足夠讓他在全球範圍內小有名氣。
一般來說,閱讀硬科幻小說都是為了三方面的滿足,一個是滿足好奇心,作者選擇的領域越是超前,讀者越是陌生,那麼閱讀産生的驚喜就越大。
第二是體驗現象,小說裡面情節越是奇幻瑰麗、越是不可思議,讀者獲得的快感就越是強烈。科幻作者的知識積澱是他筆下世界的唯一基礎,這個基礎決定了他想象的高度,一旦逾越這個高度,那麼就會淪為心口開河、胡編亂造。
林翰毫無疑問具備了卓越的天文學、工程學、航天學知識,他描繪出來的火星廣袤無垠、荒涼嚴酷,在這個世界裡面,唯一的主人公獨自生活了549天,完全依靠智慧跟科學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主人公每一次化險為夷都合情合理,卻超越了讀者思維的邊界,這種智商的碾壓感貫穿始終,讓人嘆為觀止。
接上面的話繼續,科幻作品提供的第三方面愉悅就是對人本身的信仰。《火星救援》的一大優點就是逗趣幽默的行文,主角永不停歇的自嘲與玩笑是支撐他度過寂寞旅程的終極武器,也是樂觀、勇敢、堅毅等等可貴品質的自然外化。
當然,全文最為震撼的一點就是舉全球之力,不惜代價營救一個人這個背景設定,所有人萬眾一心,將這位獨自留在火星上的人帶回來,帶他回家!
這樣一部給讀者帶來身心愉悅的作品,不讀就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