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56章 潛在危機

張曉辰明白即便如此,首先,危險小行星處於天文專家監控下,能夠精確預測小行星的飛行軌道。在撞擊即將到來時,也可以用相應的方法改變小行星軌道。

具體方案有幾種。首先就是用機械力改變軌道,即發射人造天體到太空後,把它調整到和小行星平行,並使兩者的相對速度為零,然後用機械力推小行星一下,它就會改變軌道了。

其次還可以用改變顏色的方式以改變小行星軌道。如果原來小行星是灰的,可以將它變成純黑,物體的顏色可決定吸收熱量的多少,軌道也會隨之改變了。

再次,爆炸法也可以實現小行星軌道的改變。對於組成元素是鐵質的、結構結實的行星,可以利用導彈或是核裝置對其進行攻擊,理想的狀態是將它炸成一分為二的兩部分,這樣質量就發生了變化,軌道也就跟著變了。

最後就是透過給小行星安“太陽帆”,即在小行星體表面上安裝一臺大型火箭發動機,或者一個“太陽帆”,把行星從地球的軌道上推開。

如果一顆近地小行星將與地球發生相撞,科學家可以使用核武器加以遏制。使用核彈攻擊來襲小行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將其摧毀,而是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如果將其摧毀,來襲小行星的致命碎片仍會墜落地球,給人類帶來災難。核爆產生的強輻射能夠蒸發小行星的部分表面,使其向太空噴射表面物質。這種噴射就如同為小行星安裝了無數個微型火箭,進而達到改變其軌道的目的。

一些科學家認為使用核武器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做法有點“反應過度”,透過撞擊小行星的方式同樣能夠達到改變其軌道的目的。

美國宇航局提出了所謂的“動力學攔截器”,這種方式就像用彈丸槍發射一個旋轉的保齡球,用撞擊促使小行星偏離撞地軌道。據美國太空網報道,如果在預測的撞擊前20年發射這種“保齡球”,時速1英里約合每小時1.6公里)的撞擊便足以讓小行星偏離出原軌道17萬英里,約合27.35萬公里。

給小行星“上漆”也是一種應對方式,雖然聽起來有些荒誕可笑。這種方式利用的是太陽能軌道力學。在炎熱的夏季,你一定會選擇白襯衫,而不是黑襯衫,因為白色能夠反射更多太陽輻射,而黑色則會吸收更多輻射。“上漆法”利用的便是這種原理。

如果給小行星的部分表面刷成白色,這些區域便會受到太陽輻射產生的更多“推力”,從而逐漸將小行星推出原有軌道,與地球說“再見”。“上漆法”使用的“漆”可以是淺色粉塵、白堊或者其他任何能夠改變小行星反射和吸收輻射比例的材料。

給小行星“上漆”可能不會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但在多種透過改變軌道應對小行星撞擊的方式中,太陽風能都將扮演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科學家可以派遣一艘飛船,負責為小行星安裝巨型“太陽帆”,利用強大的太陽風能讓小行星偏離原有軌道,進而防止其撞擊地球。

在科學家提出的一些設想中,太陽帆甚至可以進行調整,允許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遠端操控。不過,很多專家對“給小行星安裝太陽帆”的策略產生質疑,因為小行星一直處於翻滾和旋轉狀態,即使能夠派遣無人飛船登陸小行星,我們也很難架設起足以改變其軌道的太陽帆。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認為,一張重約550磅,約合249公斤的碳纖維網便足以改變類似毀神星,這樣的來襲小行星的軌道。這種“天網”所用的材料能夠起到太陽帆的作用,增加小行星吸收和放射的太陽輻射。

在2029年前,毀神星並不會與地球上演危險的親密接觸。2036年,這顆小行星將再次光臨地球。科學家認為即使毀神星被套在網中的時間只有短短18年,也足以讓這個“太空惡魔”遠離地球。

為了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我們不必興師動眾地使用核武器,只需鏡子便可達到相同效果。鏡子的作用是聚集陽光,加熱小行星表面的一小部分割槽域,使其向外噴射蒸汽。這種物質噴射會產生推力,改變小行星的執行軌道。

早期的設想建議使用所謂的“單一巨型太空鏡”,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認為部署多鏡系統能夠產生更理想的效果。一些科學家將鏡子法稱之為“鐳射昇華”。

無論是太陽帆還是太空鏡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改變來襲小行星的軌道,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給小行星安裝一枚巨型火箭,利用火箭產生的巨大推力改變其軌道呢?相比之下,這種方式更為直接,也更為迅速。對於巨型火箭法,一些科學家持贊同觀點。根據他們提出的設想,可以派遣一艘飛船登陸小行星,而後在上面挖洞並放入採用化學燃料驅動的重型火箭,最後點燃火箭,利用火箭產生的推力“一腳踢開”企圖毀滅地球的小行星。

在很多人眼裡,引力拖拽聽起來似乎是《星際迷航》中編劇憑空想象出來的技術,擁有驚人的複雜性,實際上卻恰恰相反。宇宙萬物都會產生引力拖拽,包括小行星和人造飛船在內。引力可能是宇宙中最微弱的力之一,但同時也是最容易利用的一種力,因為你需要的不過是一點質量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裡的質量指的是負責拖拽的裝置。理論上說,一個在小行星附近飛行的重型機器人便足以利用引力拖拽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支援採用這種方式。為了防止航天器撞擊小行星,推進器必須對準小行星的行進方向。此外,這種方式的成本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aden)提出的設想,科學家可以派遣核動力機器人攻擊威脅地球的小行星。登陸之後,它們便在小行星上展開挖掘形象地說,“吞噬”小行星表面物質同時利用電磁體讓碎片高速噴射到太空。這種物質噴射會產生與火箭相同的推力,同時無需任何化學燃料。不過,科學家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確定這種方式能否奏效。

如果上述9種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方式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人類在來襲小行星面前基本上已經無能為力,即使提前幾百年就預見到這種威脅也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坦然接受,在驚恐和混亂中目睹作為地球統治者的人類最終因無比強大的自然力量走向滅絕。

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太陽系已知的天然衛星總數,包括構成行星環的較大的碎塊至少有160顆。

天然衛星是指環繞行星運轉的星球,而行星又環繞著恆星運轉。就比如在太陽系中,太陽是恆星,我們地球及其它行星環繞太陽運轉,月亮、土衛一、天衛一等星球則環繞著我們地球及其它行星運轉,這些星球就叫做行星的天然衛星。土星的天然衛星第二多,已知62顆。

1979年3月,“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發現木衛五呈淺灰色,上面有一個長約130公里、寬200~220公里的微紅區域。木星的其他衛星則是1904年以來用照相方法陸續發現的,它們在木衛四以外的軌道上運動。

木星的13個衛星中,有的半徑達二千多公里,有的半徑僅幾公里或十幾公里,這些危機即便是到了現在這個時代也不是可以忽略的東西。

喜歡星輪之逆天小道士請大家收藏:()星輪之逆天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