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幾位重臣跟劉昭稟報豫州漢中等地流民驟增之事, 禦史大夫師丹因其門客多來自豫州, 他是最先知道底下這些情況的人。
師丹道:“豫州大旱導致受災百姓眾多,這大司農調撥的糧食有限, 況且層層下發,實際能到災民手上的糧食著實所剩無幾,豫州境內的豪強大家便趁機低價購買兼併災民手中的良田,這些失去土地的災民,無所依附, 或賣身為奴,或成為流民。”
劉昭明白了,他問:“這些兼併土地的豪強大家,有沒有當地的藩王?”
師丹看看何武又看看孔光,才道:“有。以梁王劉立、公邱侯劉元為首,他們大肆兼併蠶食百姓的土地,大量蓄奴,這些諸侯王還庇護鄉裡豪強大族廣放私債、辜榷奸利, 此風一長,必動搖我朝統治的根基!”
何武也坐不住了,道:“殿下,不光豫州,還有漢中亦是如此,此外還有冀州徐州荊州也都已經有些苗頭,這些諸侯王互相串連,互相庇護, 大有孝景皇帝時七國之亂前的一些苗頭!”
眼下國情與景帝時並不一樣,再現“七國之亂”此話說的有點重了,孔光雖然不是非常贊同何武所言,但也沒反駁他,只道:“如今諸侯王雖沒有兵權,但他們斂財茲重,手握大量金錢和土地,他們若是與地方掌管軍權的都尉互相勾結,那必是大患。再者,哪怕諸侯王不敢有所圖謀,那受災百姓走投無路,成為流民,他們被逼急了,保不準會揭竿而起、發生大亂,別忘了前朝就是被走投無路的農民給攪和的。”
在座三人,都是朝中的中鼎大臣,他們所述之事的嚴重性,劉昭是知道的,但他現在只是監國的太子,太過激烈或強硬的政策,都可能會引起其他掌權者的反彈報複,皇帝耳根子軟,保不齊會站在他們那邊。
師丹是有備而來的,他道:“為今之計,限田限奴婢勢在必行。各諸侯王、列侯、公主除封地外,不得私買民田,另外朝中對各皇親貴族及大臣的封賞也需要設上限,臣以為封賞不得超過三千畝。吏民商賈買賣民田不得超過千畝。凡超過限額的田地,皆沒入官中。奴婢也是如此,各級設上限,私自蓄奴定為重罪。”
何武也贊同師丹的建議,孔光問:“不知大司馬是何態度?”
師丹道:“此前我和何武都找過大司馬,大司馬是贊成限田限奴之議的。我們本想也去與朱丞相商議,但是我又怕他反對,故而沒去。”
孔光道:“大司馬贊同那便好辦,朱丞相我覺得他應該不敢明著反對,就怕他事後到皇上那邊進讒言,他跟劉欣還有那些諸侯王關系可不一般哪。這些政策會損害諸侯王的利益,保不齊……”
何武道:“要不我們先跟皇上回稟,爭取讓皇上站到我們這邊來。”
師丹不以為然:“我看此路不通。我們提前回稟,那我們此議之內容必會走漏風聲,給其他人機會去皇上耳邊吹風,皇上對於各諸侯王素來寬厚,難免心軟。我是想咱們不如先斬後奏,朝會上透過後,搶在朱博之前,立馬上奏,這朝會上透過的決議,屆時皇上也不好駁回。”
何武再次附議:“此招甚妙。”
孔光也贊同。
劉昭道:“那後日朝會,此議先拿出來討論,爭取朝堂決議。”
“諾!臣等必將準備妥當。”
劉昭又道:“限田限奴制乃長久之計,不會立即奏效。關於流民的安置問題,迫在眉睫,還是要拿出另外的解決辦法來。”
孔光跟劉昭想法是一致的,師丹之計要往下推行,阻力必定甚大,不利於緩解流民四處為患的大勢,所以他們必須要做好兩手準備。
限田限奴婢之議在朝堂上幾乎沒有遇到反對的聲音,便一致透過了,皇帝對於此議也沒有明確的表態支援還是反對。一切都比想象中順利。
關於流民的安頓之策,是劉昭拿的主意,把官中在各州的閑置土地拿出來給流民耕種,頭兩年免租免稅,讓他們先安穩下來,還有荒地山地灘塗等,誰開墾的,就給誰耕種,歸他個人所有。又鼓勵商賈大戶免息借糧給流民,借糧達到一定數額的,可免除該商賈的部分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