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漢武帝是我的爸小說> 第二百一十四章 鹽鐵會議——歷史的慣性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一十四章 鹽鐵會議——歷史的慣性 (3 / 4)

哪個不是各個郡縣的大家大族出身?

他們能代表除了自身作為大豪門、大地主階級,能代表鄉野的老百姓嗎?

恐怕夠嗆。

但桑弘羊極其嚴苛的抑制商業的政策就沒有一絲弊端嗎?

倒也未必。

其一些政策,搜刮百姓財富過甚,導致全國經濟都凋敝了,自然有不少不合適之處。

在劉進胡思亂想之中,鹽鐵會議算是正式開始了。

還沒等御史大夫先說話,一個郡國的文學便先發話了。

此處的文學,並非後世意義上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啥的。

而是一種精通儒學經義的人才能擔任的官職名稱。

那文學開口:“我們聽說治理百姓,應該防止產生放縱享樂的根源,發揚人們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揚仁義,不要引導他們追求財利,這樣,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復興,當今的風俗才能改變。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與民爭利。

破壞了忠厚的本質,形成了貪婪卑劣的風氣。

因此,老百姓務農的少了,熱衷於工商業的多了。外表太華麗,就使本質衰敗;工商業興盛,就會使農業衰落。工商業發展,老百姓就奢侈,農業發展,老百姓就誠樸。

老百姓誠樸,財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飢寒就產生。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以便促進農業,限制工商業,有利於發展農業,這才妥當。”

洋洋灑灑說了一堆,總之,其核心意見就是,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

劉進一聽,便有些皺眉,這幾個上來的傢伙水平未免有點太次了。

全篇沒有邏輯性,銜接性也比較差,無論是說理,還是論述,皆空口白牙,強拉硬扯和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扯上關係。

劉進有點看不上眾人。

然這不是他的主場,自然沒有說話。

在這個場合,他就是個工具人,因此,他老老實實的閉嘴聽著桑弘羊的反駁。

“匈奴背棄協議,不臣服於我大漢,無數次在我國邊境肆意暴虐,如果防備,那麼我大漢的將士定然疲憊不堪,如果不防備,那麼匈奴就長驅直入,侵犯殺傷我大汗百姓。

先帝一直就為邊關之人被匈奴侵犯、俘虜難過,因此才修建要塞長城,整飭烽火臺,並在在邊關屯戍士兵防備防匈奴的侵犯。

邊關的吃穿用度都不夠充足,才有了鹽、鐵、酒類專營,採用了平淮法和均輸法,才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你們現在想要廢除這個政策,一來會讓國庫空虛,二來會讓邊境防禦資金短缺,讓那些衛邊戍國的將士們挨凍受餓。如果廢除了這個政策,國家將士怎麼辦?”

然而,接下來那些賢良、文學者的話卻再次令劉進大跌眼鏡:“孔子說‘無論是諸侯還是大夫,錢財不多沒關係,但是要如果財產分配不公平,那麼就值得警惕了。轄下人口過少也沒關係,但是如果境內不安全,那麼也要值得警惕了。’

因此,作為天子,不能總說錢財多少,作為諸侯不能總講利害關係,作為大夫不能總談論得到還是失去。只要培養仁義的風氣,用德行感懷。那麼距離我大漢近的部落就會親近依附我們,距離我們大漢遠的部落,就會心悅誠服的服氣我們。那麼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

只要廟堂之上加強管理,那麼部隊就能夠返還國內。王者行仁政,那麼就會沒有敵人,還用得著那麼多費用?”

聽到這辯解,劉進感覺是愈發的荒謬了,甚至感覺有點反胃。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光會打嘴炮,一點不解決實際問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