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強大如斯?
高元心裡一驚。
在反複派出細作偵探之後,才得知了斷紅塵之前有中原人的支援,而現在,整個渤海的兵力,還不到一萬人。
機會來了。
高元先派出使者,想著要是能不費吹灰之力削弱渤海,最好不過。
使者被殺。
高元大怒,這可是公然挑釁他天神王的面子,此時不教訓渤海,那可是有損神格的。
聚將!調兵!
國內八萬人馬,留下三萬人防衛新羅和百濟,不能讓他們趁機佔便宜;一萬人留守各處關隘,一萬人留守都城平原城,因為高元也要防止國內的居心叵測之人,還有消失了幾年,卻沒滅亡的北山族;
剩下三萬人,一起聚集起來。聚集起來的,還有當年一起“大敗”隋軍的一些老將領。
難道,高元要率兵親徵?不是……
此時的高元,最要緊的,是他那受人崇拜的天神身份。凡是有損,有可能有損他身份的,一概不參與。
而且,作為老國王的高元,還要準備培養繼承人。他和子民們說,我是天神下凡,我的兒子們也是天神下凡,我的子子孫孫都是天神下凡。
“這一次征討不聽話的靺鞨人,由我大兒子高禪掛帥,帶二萬兵馬,兩個小兒子,高封,高琮各帶五千兵馬,一起出徵。
誰立的功大,誰就是下一任高句麗王。眾將,當認真輔佐三王子。”
老國王,糊塗了。這是當年那些將領此時的心聲。搞繼承人爭奪戰的,從來沒有好下場。但是,他們沒有反對,因為他們心裡早已經選中了高句麗王的繼任者。
如果這次站對了地方,一本萬利。
高禪是大哥,最得眾將的尊敬。高封是二哥,他母親甚是得高元喜歡。三弟高琮,似乎沒有爭奪王位的心思,沒人知道老國王將他安排進來是為什麼。
三兄弟,至少表面團結一致。
這次宴會,是出兵宴。高元在宴會上給三位王子授予兵權,大王子高禪授予帥權——統領十萬人馬。
十萬人馬,是號稱。號稱,是習慣,為的是壯我士氣,懾殺敵軍。
明白人心裡自然明白,三萬人馬其實都不足,因為這是在別人地盤打仗,還要數千人負責糧道和其他七七八八的小事。
三萬兵馬開拔之後,第一次軍事會議不慌不急開始了。大王子,先把兩個弟弟叫過來,攤開了牌,想要爭權奪利的,等打敗了渤海人之後,再行議論。
老二高封說:“哪裡的話,什麼爭權奪利,大哥說笑了。”
老三高琮:“哦……”
升帳,議事。
三兄弟不鬧騰,他們身後的將領自然也不會跳出來搗蛋。不內鬥時,集體的力量就是最大的。眾將都是經驗豐富的,幾乎異口同聲,指著一張粗陋的地圖上道:“這裡,有個古渡,上下五十裡,只有這麼一個地方能大規模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