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嶸導演,請問《倩女幽魂》票房突破二十個億,你有怎樣的感受?”
“請問張嶸導演,你對最終的票房有什麼預期嗎?”
“張嶸導演,請問你對超越《月城》拿到票房冠軍有多大的把握?”
“張嶸導演……”
……
這是第一次張嶸和謝佳琪同時出現,而所有記者的問題都指向他,將佳琪當做了陪襯。
但佳琪卻一點也沒生氣,只是安靜的挽著他,站在他身旁,時不時轉頭含情脈脈的看他一眼。
而這也都被記者們的相機收入了鏡頭裡。
媒體記者們都記得,當初張嶸和謝佳琪官宣的時候,他們還寫過相應的稿子。
那個時候,他們中的不少人都認為這一對不會長久。
因為女強男弱的組合,分手的先例實在太多了。
他們都認為,張嶸和謝佳琪在一起,是張嶸高攀。
那個時候網上也有人在說佳琪被張嶸下了降頭,勾了魂,才會不計片酬的去幫他拍一部還沒網大投資高的小電影。
但隨著《野蠻女友》的成功,這種聲音就基本上消失不見了。
而這次的《倩女幽魂》拿到二十億票房之後,網上甚至開始出現“張嶸值得更好的”類似的言論了。
沒辦法,最年輕的二十億票房導演,這個名頭可太耀眼了。
影視圈向來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市場環境,尤其是資本大量進入之後。
只要能掙錢,只要能製造流量,那資本就會捧著你。
資本是逐利的,所以藝術片的生存才越來越難。
因為除了一些虛無縹緲的獎項以外,藝術片的價值並不明顯。
能夠欣賞藝術片的人群本就佔少數,貢獻不了多大的利潤。
但商業電影不一樣,一部好的商業電影所能帶來的效益,絕不僅僅只有那些票房而已。
不然全國一年才幾百億票房的電影市場,也不會吸引那麼多大資本入駐了。
一部好的商業電影,能製造出許多基於電影本身的邊際價值。
比如電影衍生品,比如品牌宣傳,比如演員知名度提升,比如關於電影的相關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