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學員比照著老師的方法,將半圓尺繫好固定在長繩子上,然後將兩枚秤砣吊在半圓尺的中央。
“好了,接下來要把長繩的兩端系在兩根竹竿的距離頂端15厘米左右的凹槽內,大家切記,這個繩子一定要繃緊,否則測量出來的結果會有偏差。”李國饒把杆子頭遞給學員們一個個傳閱。
黃山把杆子拿到手裡,“小小的物件還挺別緻的。”
張煌言跟張名振兩人捏著鬍子,“竹竿、秤砣跟繩子都是民人常用之物,如果再化妝成木匠,連半圓尺都好解釋了。”
等簡易測量儀又回到李國饒手中後,他拍了拍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物件怎麼測量等高線。兩位張師傅,你們倆過來做個示範如何?”
“我們?”張煌言指著自己的鼻子,“我還是看著學吧。”
“過來嘛,我聽學員們說你倆算數學的很好,半圓尺應該很熟悉。”
二張也不再推辭,李國饒把兩根竹竿交到兩人手中,他把住其中一根,找到山坡上的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咱們測量的基準點,在這個點,你要用羅盤確認好自己的南北方位,竹竿一定是要跟咱們的鉛擺垂直。”
張煌言佇立在自己的點上,將竹竿豎好後拿出羅盤,“一號基準點確認完畢。”
李國饒在一張大圖紙上點了一個基準點,“現在請張名振先生將竹竿向後拉,直到細線繃直,站在原地尋找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就在你兩個鉛擺都指示在半圓尺的90度位置上。”
張名振按照指示,在地上一點一點地挪,不一會兒這個位置就找到了,“二號點確認完畢,在一號點62度方向。”
“二號點確認方位角,張煌言先生,你現在按照我對張名振先生說的方法,依葫蘆畫瓢,確認三號點。”
二張越來越熟悉,基本確認一個點差不多用時一分鐘左右,這樣看來,測量一個南方山頭差不多十天左右就夠了,如果人手比較多,可以同時對多個山頭進行測量,速度還是很可觀的。
李國饒按照二張的報點在紙上畫圖,“咱們在畫等高線圖的時候,要本著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原則,進行適當的調整,連線要圓滑豐滿,不要太曲折,否則後邊製作沙盤會很困難。”
“報告教官,一圈已經測量完了。”張煌言將兩根竹竿抱在手中,“接下去是不是去測另一個山頭?”
“咱們還沒完呢。”李國饒笑道,“等高線哪有一條線就好的,我們設計上高距是十米,你們就要再爬十米的高度,再測量一圈,如此往復,直到山頂。”
李國饒拿了個石灰罐,在剛剛戳下去的洞裡做標記,防止第二道線串線,“大家記住,在野外作業,有些地方比較陡峭,或者人沒法攀爬,可以適當拉寬行距。”
學員們手裡拿著筆記,將關鍵點一一記下,跟李國饒想的相反,學員對這繁瑣的測量過程並不牴觸,因為原本山川理勢只能朝廷出人堪輿,跟曆法一樣是天下禁術,沒想到澳洲人連這種學問都教,哪有不好好學的道理?
喜歡新世界札記請大家收藏:()新世界札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