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涉及到對遼東用兵,潮鮮也會派兵支援,這也是選擇楊鎬的一個原因。他當年在那裡的名聲很好,有他出面,事半功倍。
潮鮮使團對楊鎬的重視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事情過猶不及,尤其是在眼前當口,被有心人知道的情況下。
使團進京的第三天,便有兒歌流傳出來:
天朝有個楊經略,韃子兵馬全數滅;
朝廷出了楊巡撫,敵人糧草都成土;
遼東用上洋大人,打的建奴不是人;
大明有了楊神仙,爺爺就能坐的安。
孩子們的諺語,原也當不得真,不過同期發生的事情,卻遠遠超出人們預料。
有人舉報楊鎬家中藏有龍袍,錦衣衛上門一搜,果然抓個正著!
當天的朝堂上熱鬧了,方從哲也是焦頭爛額,遼餉還沒到,就對楊鎬下手?
李鋕是左都御史,雖然身為浙黨,但是他和楊鎬向來不睦,看不起這半路加入浙黨的兩面派。
“方大人,龍袍意味著什麼,您也知曉,還有那小兒們街頭巷尾傳的話,您也清楚。當年劉福通埋下石人那一句,與今日那句‘大明有了楊神仙,爺爺就能坐的安’有何區別?難道我聖天子的位子,還要他楊鎬來定?”
李鋕炮開的不可謂不響,上朝之前,方從哲已經關照過他,莫要說的太狠。
也正是如此,李鋕才把最後一句話換了換,要不然,一個圖謀不軌、意欲造反的罪名說不定已經安上。
方從哲能夠左右李鋕的意思,卻影響不到崔景榮,崔尚書可是有一說一的主。“李大人,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說楊鎬來定吧,我看分明是有人想要聖天子的位子!”
“慎言!”開口的並不是方從哲,而是趙煥。
“崔大人,此刻正值國朝對遼東用兵,龍袍和兒歌一事,說不得是有人栽贓陷害。若是因此捕風捉影,壞了平遼大事,豈不是遂了有些人的願?”
“趙大人,如果那有心人,恰好就是想試探我們呢?倘若再來一次陳橋驛,你我又當如何?”
“你?”趙煥一時語塞,不知道說什麼。
是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誰知道是有心人要謀害,還是真的要試探呢?
幾人你一句我一句,吵得沒個結果,涉及到皇權的問題,不是他們能拍板。
“吵來吵去,成何體統!”方從哲喝道,“此事有蹊蹺,我去向陛下稟告,在這裡亂猜,算怎麼回事!”說完,揮揮衣袖,向後殿走去。
要說這事和東林沒關係,打死他都不信。但是,為什麼隱約覺得,和他那孫子也有些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