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鵠關之戰因被偷襲戰主要原因,所以尚未注意到武器問題,在方書安一番講解帶比劃之下,大家很清楚地認識到不足。
之前還鄙視方書安的眾百戶,已經心服口服,不過畢竟人們都要臉面,他們中大部分人都覺得臊得慌,不知如何表達歉意。
“換裝鳥銃以後,還需要更改射擊方式,我知道原本諸位習慣兩次交替射擊。但是換銃後,恐怕兩次交換射擊依舊有空當。
換做三段擊或者四段擊,如此一來,保證火力持續輸出,從百丈開始直到十丈都有威懾力。女真騎兵即使能在如此火力之下趕到近前,也沒有多少實力,容易對付許多。”
如果敵人依舊沒有近身,則繼續反覆裝填,若是近身,則準備近戰。
三段擊最早出現在沐英對付雲貴諸部的象兵,用來保證火力的持續輸出。後來三眼銃乃至多管銃的廣泛應用,反倒是漸漸失傳,只是偶爾才會使用。
如今面臨女真重騎,除了虎蹲和佛郎機的持續掃射,仍舊需要鳥銃的穿透力和準確度保持對騎兵的殺傷。
方書安按照軍網和貼吧總結出的最佳化方案結合戚繼光的實際應用,給出目前情況下的解決方法。
只能說相對理想,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眾百戶滿意的去了,開始探討新戰法的可能性。
比起其他隊伍,這支軍隊對於打敗女真有著執著的心理,畢竟他們的袍澤都死在女真屠刀之下。
雖然在李如柏旗下沒有學到太多戰陣的東西,但是能在大戰中留下的,都不是孬種。
不同於基層軍官們的樂觀,李應祖反倒是眉頭漸漸皺得厲害。開始以為他是為隊伍整合憂心,但看錶情,似乎不是。
“方老弟,咱們出去走走。”
見李應祖如此,方書安知道定是有什麼不方便說的事情要和他交代。
兩人走出大帳,李應祖看著來往忙碌計程車兵,神色複雜。
“老弟,你知道為何無人願意用鳥銃?”
方書安道,“鳥銃難用,射速慢,不好上手。”
李應祖點點頭又搖搖頭,“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鳥銃是好東西,但是那不是咱的土銃。此前戚大帥裝備不少西番銃,西番銃是好東西……”
鳥銃雖然對加工技藝要求複雜,但是大明的手藝人不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差。
將士們手裡的武器,卻屢屢炸膛,莫說西番銃,就是日人的倭銃都比不得。
究其原因,還是匠人的問題。
匠人地位低下,終日裡為完成賦稅操勞,並且,上繳的銃也只能抵扣賦稅,並非按市場價格徵收。
如此顯而易見,既然要的是有東西即可,那麼一流產品留著商人收走賣出,賺個好價錢;二流銃流通在市場,能賣個湊合價格;三流銃上繳抵扣賦稅。
這便是大明鳥銃的現實,三眼銃亦是如此。
只不過三眼銃射程近、膛壓小,炸膛事件少之又少。鳥銃膛壓高,工藝上再有瑕疵,能不炸膛?
“這……確實是匠人機制的問題啊……”方書安喃喃說道。
喜歡橫明請大家收藏:()橫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