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哼銘> 第150章 強度和成本妥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50章 強度和成本妥協 (2 / 2)

有明一朝,南方特別是廣東鑄造的火炮一直好於北方,尤其是耐久度以及防炸膛的效果。

究其原因,因為廣東鑄炮一直使用木炭,木炭當中硫磷等雜質含量低,炮體不會太脆,延展性好些。

煉焦過程會除去煤中的硫磷等易揮發成分,雖然不如高品質木炭好,但是來源廣泛,便於生產,對於提高鋼鐵產量,降低成本,也有著極好的作用。

“乖乖,咱們怎麼就沒想到石炭能做成炭吶。”

“是啊,用木炭,管事總說價錢高,石炭便宜不少,它做成的炭,自然也能便宜。”

大明的鑄鐵技術其實並不差,起碼小型高爐這種東西,宋代就有。

方書安只需要對原本以煤或者木炭為原料的爐子進行適當調整就行,不需要兩眼一抹黑地從頭開始。

至於有些地方寫到,回到過去就能弄個土法煉鋼煉出灰口鐵甚至高碳鋼,有些不現實。

即便時期的土法高爐稱為土法,也是在現代工業的基礎上相對而言。

至少人們已經有較為先進的鼓風裝置,懂得利用焦炭作為還原劑,知道用更好的耐火磚以及保溫材料,會區分低硫磷礦石原料等等。

一切是建立在19世紀鋼鐵大發展以後成型的理論基礎上才得以成功。

此時的鑄鐵作坊的小型高爐,甚至比那時期的土法高爐並不差,只是沒有焦炭,沒有高效的鼓風裝置,不懂區分高磷高硫的鐵礦煤炭,爐溫上不去,磷硫含量極高。

想要得到合格的灰口鑄鐵或者高碳鋼,需要積累大量的實驗資料,例如鐵礦石與焦炭比例,助熔劑比如石灰石、白雲石的新增比例,是否需要新增沙子等物質造成酸性爐渣體系,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展開大量的單因素變數乃至正交實驗獲得相關資料。

當然,也不求能生產出各種高強度鋼或者特種鋼,只需要滿足強度和成本的妥協,能夠代替青銅鑄炮、盔甲更輕便,火槍相對耐用即可。

想要造出高膛壓的電渣重熔炮鋼也不現實,電力還沒有發明應用……

因為有匠人們的手藝打底,所以鑄造爐子的事情做起來相對方便。

將用作木炭的小高爐增加進風量,便開始他們首次試驗。

方書安和孫傳庭、盧象升立在一旁的臺子上,看著李盡忠在帶著眾人幹活。

擲彈兵隨著大軍開赴北方,李盡忠因為其他安排,便留了下來,一邊協助訓練新擲彈兵,一邊幫方書安幹些指揮上的事情。

隨著火焰從暗紅變成鮮紅,再漸漸變成黃色,鐵礦也成為半流動態。

“成了,成了!”

負責現場操作的老匠人滿懷欣喜,以往他們需要半天加熱時間,才能看看將鐵水融化,現在不過一半時間,便能流動。

“方公子,您太神奇了,就是將石炭換做焦炭,就能這般神奇,老丈大開眼界!”

孫傳庭和盧象升也十分高興,方書安太硬氣了,什麼東西都能琢磨出改進的法子。

只不過,主人公仍在搖頭,“還差點啊。”

喜歡橫明請大家收藏:()橫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