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麼,若是畏懼此事,什麼都不做,也是不可能的。
那不是他的性格,看著自己爹懶政幾十年,他早就想幹點什麼。
朱常洛沒有見識過張居正改革,但是近些年對於朝廷的變化,他十分敏感。
年幼時期,因為改革帶來的紅利,整個大明運作起來絲毫沒有問題,出兵潮鮮,說動就動。
都不帶好好考慮的那種。
但是到了前年,莫說是出兵在外,就是遼東這樣的國情,都已經沒有足夠的銀兩來打仗。
問題是出在誰的身上?
單純的怨他爹或者那些首輔們,似乎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改革勢必要進行,人又是要改革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上邊作文章,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方書安的監稅司固然是一個好設想,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監稅司的構想,充其量也就是能夠發現隱匿的人口,但是他們的去處是哪裡?並沒有提出對應的方案。
實際上,方書安不是沒給出來。
而是他一直在默默的做,能承接大量勞動力轉移的是什麼?
好無語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而且,在工業革命初期,基本也都是此類產業。
不斷湧現的製造工坊,將那些隱藏起來的人們很好的拉出來。
雖然他們依舊隱藏在暗處,但是已經開始創造出多餘的價值。
因為工坊繳稅採用的形式完全不同,他們不會從工坊工人手裡收錢,而是在下發之前有工坊代繳!
由於工坊們,不是有方家的股份,就是有戶部的股份,對於他們來說,一個是不想著偷稅,一個是沒有必要偷稅。
所以頂替人頭稅的所得稅,執行起來非常順利,要比下去收人頭稅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對於發到工人手中的數字,雖然人們都知道已經扣稅,但是並未有人提出異議,似乎是天經地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