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很多?
那要看如何算,一個正常的四五口人家,一個月燒掉一千斤焦炭,也不是什麼誇張的事情。
撫順城現在人口恢復的極快,雖然沒有巔峰時候,一兩萬戶還是有的。
撫順城一個月的消耗量,就要焦炭生產線十天的產能!
附近的遼陽和瀋陽城,可都是大城!
要不是有煤和木炭頂著,焦炭的產能根本就不夠整個遼東使用,更何況是關內的京城了。
按照戶部的計劃,撫順的焦炭產量要繼續擴大。
同時選擇一個距離京城近的地方,再建一座煤鋼聯合體。
畢竟,算起來的話,撫順這個礦冶中心,真正發展起來,還沒有兩年時間。
正是這樣的刺激,促使戶部和工部聯合起來再度提出興建煤鋼聯合體。
最開始,兩部內部並未達成統一,不少人認為,現在的鋼鐵產量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再去增加鋼產量。
連京城庫房都已經不再接受精鋼,冶煉那麼多鋼鐵用來做什麼?
所以說,科技和工業的進步,很多時候就是新技術帶來的變化。
鋼混結構的出現,令那些短視的人們重新整理了對世界的認知。
原來因為鋼鐵產量的限制,便是在築城的時候,外層用混凝土加強,或者是作為砌牆的粘合劑來使用。
雖然說能加強防禦能力,但是比起水泥真正的用途,不過是冰山一角。
當鋼筋混凝土的形式出現後,工部的官員們根本就不敢相信,人工弄出來的東西,竟然比一般的石頭還要堅硬!
鋼筋混凝土澆築出來的建築物,中間填充土牆,外層厚達五尺的鋼筋混凝土澆築以後,形成的防禦能力簡直是讓人絕望。
莫說是女真人的火炮,就是大明加強版的重炮,一炮砸下去,也不過是有一點點發酥。
按照過去的套路,只要砸的炮彈多,不用多少,就能砸崩表面。
等到炮彈跟上,砸穿城牆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但是啊,因為鋼筋的存在。
就是用火炮重複轟擊,外邊包裹的混凝土破碎後,鋼筋造成的骨架,仍舊不會向單純的混凝土牆一樣崩裂。
想要破壞一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牆,要消耗不知道多少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