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像後世茅臺、五糧液、郎酒、劍南春那樣,保持相對穩定的水準,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沒有穩定的酒質,想要打出名氣,保持高價,也就不好辦到了。
不過麼,雖然說,標準化和科學檢驗的幫忙少不了,但是更為關鍵的是勾兌的工藝和調酒師的經驗。
有必要說明一下,所謂白酒的勾兌,並不是貶義詞。
對於白酒來說,他並不是單純的一批酒出來就裝瓶,是有一個勾兌的過程。
就拿飛天茅臺舉例子,茅臺廠最好的發酵車間,利用最好的原料,經過複雜的坤沙工藝,頭次蒸出來的酒,便作為調味酒。
調味酒不會當年使用,至少要陳化三到五年,才能勾兌。
而二蒸以及其他環節產生的酒,則作為基酒來使用。
基酒決定酒質的下限,調味酒決定酒質的上限,其它的部分,則會新增一些收購上來,或者是其他分廠的酒,作為補充部分,來完成酒體。
更差一些的,則作為系列酒的基酒,例如茅臺廠出的茅臺漢醬、茅臺王子、迎賓茅臺等等。
所以說,飛天茅臺能保證不同批次和年份的酒質沒有大的差別,便是有調味酒和基酒的存在,才能相對穩定。
而這些調酒大師,正是各家酒廠最為寶貝與核心的存在。
其他名酒,基本上都有類似的情況。
甚至於某一年以後,一段時間內,劍南春出現酒質大規模下降。
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年的自然災害影響到了劍南春廠,據說是他們的調味酒和儲存的年份酒大部分都遭災。
不得已,在劍南春廠復工之後,便大規模向其他酒廠求購基酒。
據說當年在劍南春附近小酒廠,沒有遭災的基酒,都被劍南春廠收購一空。
有人會有疑問,直接蒸餾出來的頭酒,拿來喝不是更香?
香不香的先不說,那酒精度不是人人都受得住,70多度的頭酒基酒,有幾個人受的住?
而且沒有其他酒體的均衡,基酒的風味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受得了。
所以說,白酒的勾兌,是一個正常生產環節,這跟那些用食用酒精勾兌白酒拿去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