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榮譽爵位,還真是徐光啟提出來的方案。
不過要是追溯的話,跟方書安也有些聯絡,最早還是和麗塔以及蘇菲婭他們在探討給商人們頭銜的時候,提到此話題。
畢竟在商人為主的尼德蘭地區,擁有榮譽封號是很正常的事情。
現在照葫蘆畫瓢,拿過來也能起到作用。
再說熊大,他的摺子上來,老方直接轉給泰昌。
畢竟事情涉及到自己孫子,他來拿主意不好。
而對此事,總不能不解決,人家肚子都大了,不管?
不像話!
兩頭來說,一邊是邊疆重臣,並且在最近的戰爭當中,充分展現出自己的才能,面子要給。
另一邊,是國之柱石,在他的操持下,整個國家的實力,已經超越嘉靖年間!
所以說,不管是哪頭來說,泰昌肯定是要促成此事,至於要到什麼程度,怎麼樣有面子,就不是那麼好搞的事情。
難題不是泰昌自己的難題,內閣存在的價值,就是為皇帝排憂解難,提出解決方案。
方從哲不能參與,不代表內閣其他成員不參與。
徐光啟便藉著東風,將自己的方案提出來。
而背後,也確實存在著客觀需要。隨著商人們在大明經濟當中的作用愈加明顯,他們的訴求也越來越高。
以前因為有官商合作,很多時候,官員既是那些商人們的得利人,也是利益代言人。
但是從方書安將商人的規模狂飆突進的帶大以後,此前那些官員,已經無法適應商人們的進展速度了。
他們可能連布政使都不是,如何能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為商人們吶喊。
就比如林家,此前他們儘管也算是國家級別的商人,但是經營的線路其實有限。
更多是在某些線路上做經營,但是隨著新產品的出現,林家的生意幾乎要做到整個大明,甚至已經向海外伸出一腳。
這樣的生意,怎麼能靠過去的架構實現呢?
所以啊,他們迫切需要獨立自主的地位,來匹配現在的規模。
……
內閣,議事結束之後,幾個大學士修整一番,準備離去。
正在飲茶的方從哲,看見徐光啟起身,便喊道,“徐大人留步。”
另外幾個都是聰明人,看見兩人招呼,便知趣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