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彥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但是他必須要去做,誰知道嘗試以後,對方會不會輕易的同意呢?
那樣的話,他們只使用一紙文書,就能解決吐魯番王國的危局,對四周藩屬國的影響力,會加強很多。
但是麼,很想然,那些人繼承了兀良哈名字的同時,也將原來漠西蒙古的彪勁兒也繼承。
使者的話不聽,大明的照會也不予理會,而吐魯番王國的使者還在一波接著一波,此時再不動手,他就要黔驢技窮了。
但是,何宗彥可不是為打仗而打仗之人,打仗只不過是外交的手段,他是懂得。要解決西北問題,還是要又軟有硬,才能事半功倍。
“何大人和李大人都問了相關的背景,那我有一個疑問,方小子說此物是棉布,有何直接證據?”
林如楚的問題,可謂是問到點子上。
身為工部尚書,他對工程技術上的事情,有著天然的敏感。
不是說那東西是棉花紡織而成?現在是拿出證據的時候,若是這都沒有,那不是誰都能找點東西編瞎話?
方書安知道肯定會有人問類似的問題,他做的準備也很充分。
來的時候帶的東西,就是要現場演示給他們看,從原料到產品,一股腦展示出來,看看還有什麼藉口。
“陛下,林大人提到此問題,那麼接下來,就由小子演示一遍吧。”
方書安恭敬的向泰昌申請著。
“儘管嘗試,就等著你的展示呢。”林如楚的問題,問到了很多人的心坎裡,他們也都想看看,棉花那種東西,是如何變成一塊塊布料的。
要塑造一個較為成功的實驗,前期的準備必不可少。
“陛下,整體全部顯示,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我們今天開展的實驗,僅僅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到時候會演示如何進行,但是展示實物的話,會採用已經準備好的東西。”
隨著方書安的招呼,太監們抬上了一筐棉花,方書安將棉花取出來,向泰昌和各位大人們展示,確保他們看見的原料沒有錯。
棉花看完之後,剩下的就是粗處理環節,取出毛髮雜物等等。
隨後,是比較重要的環節,就是梳棉。
棉花在經過初步的處理之後,仍舊不能直接上紡紗機。這也就是新工藝和老式工藝的顯著區別之一。
因為棉花纖維目前呈現鬆散棉塊、棉束狀態,並仍舊含有不少雜質。
當然,已經不是大的雜質顆粒等等,多數為細小、粘附性較強的纖維性雜質,例如棉籽表皮,棉花結等等。
這些如果帶入下一環節,勢必將影響到成品的光潔度。所以必需將纖維束徹底分解成單根纖維,清除殘留在其中的細小雜質。
如此一來,使各成份纖維在單纖維狀態下充分混和,製成均勻的棉條以滿足後道工序的要求。
大臣們誰會見識過如此精妙的環節,將那些毫無規則可言的棉塊放進機器之後,經過處理,展現出光潔均勻的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