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離開的幾年,變化很大。
越來越多的工坊出現,帶動了上下游一系列鏈條。
整個產業鏈在不斷形成,老魏的媳婦,開始只是一個縫製工人。
後來,需求越來越大,工坊已經無法滿足生產。
於是,工坊便將一些次要步驟分包下去,讓工人們成為分發商,拿回去讓鄉親們幫忙加工。
正是有這樣的機會,老魏媳婦組織了一些人,把她們訓練的又快又好,順勢也就掙了不少錢。
再加上老魏寄回來的津貼,貸款買個院子也不是問題。
老魏一家,正是千千萬萬大明家庭的寫照。
在各項政策的引領下,大明正像當年新中華再造之時,不斷發展著各種各樣的新興行業。
東北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三江口已經是耕種的極限。
但是對於探險隊和採伐隊伍並不是。
自從黃臺吉等人被責成組成探險隊,不斷去北方尋找好東西之後,他們驚奇的發現,自己的日子竟然比從前還好!
以前,能做的交易,就是跟撫順城那些人,或者是深入女真的商人,他們往往使勁壓價。
但是現在不同,在三江口新城,有數家商行,價格公平,童叟無欺。
只要是正經八百的幹,想不掙錢都難。
三江口以北,那裡有大片的森林,其中的飛禽走獸數不勝數。
黃臺吉所部可以說是吃的飽飽的,一年幹上半年,就能舒舒坦坦的在三江口新城的宅子裡生活。
他們看著那些在田裡勞作的人,心裡滿是不屑。
只有娘炮才在田裡刨食,男人們就應該出去狩獵,找礦,砍伐珍貴的木材!
農業合作的專案進行的很順利,各家將農田計算以後,換成股份,再按照參與經營的情況進行日常計算工時,很好的解決了人力短缺的問題。
西北,三股勢力煙消雲散之後,無人敢當明軍其鋒。
尤其是被打散的厄魯特人,聽聞是明軍,馬上逃出上百里。
就算是李懷信想跟他們做些買賣,都找不到人。
沒有辦法,實在是被打的太慘了。
巴里坤湖屯田計劃十分成功,不過是兩年時間,就有整整十萬畝良田出來。
供應三萬明軍在西北的軍用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