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董和所在的董氏一族卻是有所不同,
這支董氏一族乃是十多年前從南郡枝江縣遷徙到巴郡江州,
遷徙本就是痛苦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離開故土前往異鄉,
所以董和所帶的這支董氏族人並不多,而且都是董和的親近之人,因而想要再次遷徙並無難度。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董氏一族過的並不好。
董氏一族乃是外來勢力,本就被本地的益州士族排擠打壓,
所幸董和以清貧儉約的做法未曾站隊,他面臨的打壓和排擠這才小了一些。,
可就算是這樣,董和還是被排擠到了建寧,
更是不要說他的族人,因為董和名聲所累,董氏族人不但不能憑藉董和的名聲撈的好處,
反而過的無比清貧,有些人甚至受不了離開江州,返回南郡枝江。
所以要將這樣的董氏一族強行遷徙到牂牁那可以說並不困難。
想到這裡蔣琬淡淡的看著董和,只是等待著他的回答,
董和此時神情卻有些糾結,蔣琬的話,一開始還讓他有些惱怒,
可他畢竟是在益州排擠沉浮中度過了十多年,他能在這樣惡劣的官場環境中,升得一方太守之職,心裡的強大可想而知。
因而怒火之在心中只盤旋了片刻,便慢慢的冷靜了下來,
董和看著這個叫做蔣琬的年輕人,認真的考慮這件是的根本原因,
只是稍微的想了一下,董和便發現,這件事的目的還是他,
想到緣由他心中隱隱後悔,當初就不該拿家族之事推脫出仕。
可這樣的念頭只是一閃而過,董和便嚴肅的說道:
“這樣行不義之舉值得嗎?”
見董和猜出了他們的目的,蔣琬也沒在隱瞞,直接說道:
“主公麾下文臣武將齊聚,奈何年紀不大,如今只缺沉穩持重之臣,令為南中安穩,董太守應得此位。”
聽到蔣琬的話,董和默默的搖了搖頭,對於蔣琬的解釋他心中有些觸動:
他在宦海沉浮多年,大風大浪他見識過不少,如此行事他還是第一次見。
若是換做年輕一點的他,這樣的做法雖然能逼他投降,
但若是在遷徙途中死去一二人,恐怕……
他帶領過董氏一支長途遷徙過,其中苦難自是知曉,
好些親友便病死其中,甚至他的父親也死在了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