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另外1種,就是徭役折銀了。
但是佔大頭的還是隨從皂隸折銀。
這1點,朱載壡之前也講過,那就是這1部分的折色銀子是用來給官員發俸祿的。
因此不要再說明朝官員們怎麼窮了,這樣那樣的收入加起來,可是多得很。
而且還不算灰色收入,這隨從皂隸折銀,可是受朝廷默許的啊。
誒,這幫子文官啊!
這兩種收入加起來,已經超過了田賦,成為了地方財政上的主要支柱。
嘖嘖,這兩種都是地方財政充裕的原因之1啊。
因此地方上的錢可遠比中樞要來的充裕得多啊。
“你們都先等等啊,孤先寫份題本給父皇。”
朱載壡的聲音在這時響起。
也不是朱載壡不禮貌,而是朱載壡突然想到這個點,自己必須要寫下來,他現在已經不太相信自己的腦子了。
自己現在已經很容易忘記事情了,上天啊,自己十8歲都沒有啊。
“諾——”
帳內的眾多將領面對這個要求自然是沒有不答應。
隨後朱載壡也就不耽誤,直接坐回桌前,抽出1張磁青紙開始寫了起來。
這大明的財政啊,主要分為田賦,鹽課,鈔關稅,以及其他雜7雜8的稅種,又分屬於不同的衙門進行掌控。
這是非常非常混亂的,不過朱載壡暫時不想去動這中樞內部的財政體系,他要改變中樞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體系。
他打算要向嘉靖建議,透過改變地方留存問題,來試圖建立1個相對高度集中的財政體系。
其他稅種還好,都是有著專門從中樞下派到地方的衙門進行直接的徵收。
但是田賦不1樣,它是由省州府縣徵收的。
先是省,省這1級別,有著布政使,就是司1省錢穀之出納,均稅役,登民數,相當於後世的財政廳。
而後又設分守道,用來分擔布政使的工作量,最後具體操作則是各縣的知縣以及各糧長進行的。
往往分別徵收賦稅,1般是春秋兩個時節,春季為“上忙”,秋季為“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