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遼不同於南征。
方臘就算起兵建國,在宋朝君臣眼裡最多也就是實力強一些的草寇而已。
底蘊不足,隨隨便便就能解決。
但遼國不一樣。
那可是佔據華夏北方二百年的強鄰。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船也有三千釘。
對待遼國肯定不能像對待方臘一樣隨便。
得有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將總領全域性。
王稟劉鎮能力不錯但威望不足。
統領一路人馬,手下各軍都多有不服,別說統帥全軍了。
現在能擔起伐遼大任的,只有兩人。
一個是劉法,一個是老種。
童貫的第一選擇本來是劉法,因為老種和自己秉性不和,兩人在合作的過程中經常會生出矛盾。
但是現在劉法的大軍還在淮西攻打王慶,一時半會回不來。
然而戰機卻是一瞬而逝的,不可能等劉法回來再說。
如此一來,大軍統帥就只能落在種師道的頭上了。
趙佶也是貪功心切,當即便下聖旨,調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种師道帶兵進京。
擔任伐遼大軍都統制。
節制諸路兵馬。
光祿趙良嗣啟奏道:“遼國百姓飽受契丹摧殘,早就盼著天兵降臨的一天了。
童太師大軍所到之處,北地漢民必定夾道歡迎,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燕雲之地,彈指可下。
到時候陛下便能建立千年不朽之功業。
臣先預祝吾皇千秋萬載,永垂不朽。”
其餘人見狀紛紛暗罵這廝是個馬屁精,罵完以後也得跟著出來高唱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