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陸陽也命張順張橫帶領五千水軍三百條大小戰船前往支援。
要說潼關就不得不提函谷關。
函谷關和潼關並不一樣。
秦朝的函谷關遺址,在現在河南靈寶縣城以北十五公里的地方,屬於崤山山脈的一部分。
南北走向的山勢,讓這裡成為中原地區通往關中的命脈。
真正的關中地區,就是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
崤山的懸崖峭壁,加上北邊的黃河,阻擋了大軍和船隻的前進。
這就是當年函谷關讓六國束手無策的原因。
然而,短短几百年後,函谷關的軍事價值就蕩然無存。
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在函谷關以北堆積,因而就算不過函谷關,從北邊的黃河河岸繞道,就能直接進入關中。
所以到了唐朝的時候,函谷關就幾乎失去了駐守的價值。
為此,唐朝在函谷關以西百餘里的地方,找到了潼關作為新的防禦陣地,想要得到珍貴的安全感。
潼關背靠黃河,南邊是秦嶺,有山河的險峻,想要透過潼關的話,只有一條深溝,那就是五里長的黃巷坂。
在某種程度上,潼關的防禦地位不亞於函谷關。
然而,潼關自身也存在缺點,那就是在潼關東邊還有兩條深溝。
本文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app,歡迎下載app免費閱讀。
如果想要進入關中,大軍完全可以繞過潼關,從秦嶺進入潼關東側的深溝,一路向北進攻,就能直插關中腹地。
唐朝時的黃巢之亂,就是採用這樣的辦法突破潼關防禦,進而佔領長安的。
雖然唐朝也在潼關東側的深溝設計了防禦,但這需要更多的守軍和物資。
一旦兵力不足或者後勤出現問題,潼關的整體防禦就可能出現結構性崩潰。
齊軍在風陵渡的大帳中,項元鎮指著地圖給眾人介紹著潼關附近的地勢。
眾人邊聽邊點頭。
“便是如此,潼關雖然是天下雄關,但咱們並沒有跟潼關硬碰硬的必要。
古往今來,潼關陷落者,不在少數。
咱們有禁溝小路,有水軍戰船三百。
有的是辦法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