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建設?”趙主任望著轟隆隆經過的挖掘機,讓到了路邊,大聲問路過的工人:“你們在建什麼?”
“開發區。”工人的臉上有薄薄的灰,肩上扛著鎬頭,用帶著土味的普通話回了一句。
“開什麼?”趙主任沒聽懂。
工人扛著鎬頭越過他,已經走了。
查院長表情凝重的數了數路過的工程機械,自言自語的道:“花不少錢呢。”
“就是說……”趙主任遲疑道:“會不會和楊銳有什麼關係?”
“這是他老家,要說沒關係,你信嗎?”查院長沒好氣的回了一句,又道:“就咱們過來的這條國道,修的還沒有這裡好。”
他說的是腳底下一條延伸向遠方的公路。
雙向四車道的公路,就80年代的標準來看,簡直豪華的沒譜了。
尤其是對一個鄉來說,兩車道的公路都是挺媳的,事實上,就是一個車道的水泥公路,現在仍然是媳貨,再放低一點要求,兩車道的土路?依然不能保證!最常見的是一條土路的機耕道,比30年後的村級公路都差勁。
就交通條件來說,中國的確是有天翻地覆的變化的,甚至能夠用五年為節點來簡單考察。
而在1985年的河東省,雙向四車道本身就帶著濃濃的政治因素。
查院長基本沒有在基層呆過,不過,沒吃過豬肉的還是見過豬跑的,又或者說,查院長活久見,也知道雙向四車道在一個鄉鎮的含義不同尋常。
章樂山疑惑的道:“是不是發現什麼大礦了?”
“大礦也不值得修這樣的路。”
“那……”
“我再找找王雲山吧。”趙主任的臉上掛著不爽的表情:“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
趙主任也是不傻,知道老同學去而不返肯定是有原因,但不管怎麼說,他得當面問一問。
查院長和章樂山都沒吭聲。
幾個人越過路邊的溝溝塹塹,混進了鄉政府的大門。
大門口人來人往,比工作日的商場的人都多,三個人都是幹部模樣,門衛只看了一眼就掃過去了。
章樂山諷刺道:“這個鄉的政府大門還沒看我們的民兵看的緊。”
查院長冷麵不語,來往於此的人比正常的市政府的人都多,顯然是不正常的,而且,不像是普通的政府裡,跑腿的年輕人居多,這裡來往的大腹便便的中年人不在少數,還有不少中老年和超齡老年人,這樣的人員結構,顯然不是鄉政府裡應該有的。
好在鄉政府的面積狹小,大家都擠在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房間裡辦公,幾分鐘的時間,三人就找到了正忙著看資料的王雲山。
“老王。”趙主任叫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