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動力機械很少,但要找技術好的也不難。不像是以後的建築工地上,很多人即使學了技術,也想的是有朝一日脫離工地,80年代的技術員都是奔著一輩子用這東西去的,好不容易有機會開機械了,都是異常的認真。
一連幾臺裝置都吊裝的相當順利。
而拆卸管道的工人也是技術熟練,捷利康請人都是給外匯的,自然能找到省城最好的裝置安裝公司,要不是國內的安裝公司沒有做過生物工廠的專案,也沒有楊銳練手的機會了。
一臺臺機械被搬了出來,又是一臺臺的機械被搬了進去,楊銳對照著腦海中的知識,開始給各樣裝置設定引數。比如最基本的溫度、壓力,稍微高階一dian的流量、氣體成分等等。
這些初始引數其實都是不好用的,因為工廠裡的條件各有不同,寫論文的工程師用的也許是200升的鍋爐,自家工廠裡的也許是220升鍋爐,這多出來的10,或者不影響,或者有影響,誰也說不上來。
所以,除錯就是在原理之下的一次次的嘗試。
生物工廠因為裝置整合度高的緣故,相對簡單,還不至於像是機械廠那樣曠日持久的除錯,但原理是一樣的。中國最早建設的漢陽鋼鐵廠,就因為除錯不得力,生產的鋼鐵始終過脆,現代人當然可以馬後炮的說是硫含量過高,可在那個年代,能夠找到原因並解決的中國人是一個都沒有。
不同的鋼鐵廠要根據鐵礦石的成分而微調乃至大調,生物工廠也要根據茄尼醇的成分而微調乃至大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楊銳一個引數一個引數的調整,並讓姚悅做記錄。
一天的時間很快過去了。
從第二天開始,楊銳一次調整兩個乃至多個引數。
姚悅依舊是勤勤懇懇的做記錄。
第三天,新運來的裝置基本安裝完畢,b修復的差不多了,楊銳就開始了測試工作。
生物工廠就是一個放大了的實驗室,各種錯綜複雜的管道等等,其實只是將實驗室的人工動作變成了機械動作。
當然,工廠也有工廠的問題,許多在實驗室裡簡單的動作,在工廠裡就會變得複雜,比如精製鹽,實驗室有太多太多的辦法了,蒸也好,曬也好,烤也好,燒也好,過濾或者分離,總能將想要的氯化鈉弄出來,但要是工廠化的精製鹽的話,就需要著重考慮成本和效率問題了,一些實驗室裡不在意的細節,比如運輸問題,也會變成了著重考慮的事項,精製鹽的副產物在越大的工廠內就越被重視……
楊銳為了將自己的技術壁壘弄的厚實一些,向來是不吝嗇於任何一dian專利的。他目前的團隊規模尚小,還要將主要精力放在鉀離子通道的研究上,那在輔酶q10的研發中,楊銳就要儘可能的抓會,節省時間。
工廠的除錯,楊銳是一邊練手一邊做的。
西堡肉聯廠的領導們進來看了兩趟,只見到新嶄嶄的廠區變成了廢墟一般,心中憤慨難以盡數,再看楊銳,手裡還拿著一本《工廠設計》的書,堪稱怒火熊熊。
奈何有弗蘭奇攔著,不光是楊銳可以練手,還只有他能練手。
甚至在西堡肉聯廠提出邀請其他專家來免費幫忙的建議,也被弗蘭奇毫無疑問的拒絕了。
“這樣子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開工呀,太耽擱時間了!”鄭建明找到計委的劉凱同志說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