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研究條件,再有相應的研究經費,才是科研猿最期望的棲息地。
楊銳也是一樣,人體基因組計劃是一個長達15年,甚至能繼續持續下去的專案,加入其中,對於實驗室的好處不言而喻。
如果說公司最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實驗室需要的就是源源不斷花錢的專案,當然,是要物有所值的專案才行。
達爾貝科默默的讀了一遍楊銳的文章,繼而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楊銳給自己文章的意思,要想用的話,就得支援楊銳的要求。
拿走人家的思路而不給許諾這種事,他現在也不好意思做,再者說,何必如此呢。
想了一會,達爾貝科問道:“這篇文章你發表了嗎?”
“還沒有,我計劃送去《自然》。”楊銳頗有心機的回答。
嚴格說來,這篇文章更像是倡議,雖然有理有據,而且闡明瞭癌症和人體基因組計劃的關係,但也就是一篇綜述的水平。
綜述上期刊,向來都是比較難的。
像是《自然》這樣的期刊,更是隻刊登大牛的綜述,甚至數期不刊登綜述都很正常。
正好,楊銳現在已經有點超越普通牛的架勢了。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當年鉀離子通道的論文,引用都有超過6000了,等同於普通學者全職業生涯的數百倍的量,pcr現在拿到了諾貝爾獎提名,更是強悍至極。
單論科研界的地位,楊銳目前的品級倒是做不到想發什麼文章就發什麼文章,但也是有可能在《自然》發表綜述的。
達爾貝科微微點頭,道:“我覺得發表在《科學》更恰當。”
“我沒有在《科學》上發表過文章,所以之前都考慮了《自然》”楊銳一步步的拉著達爾貝科往自己既定的路線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達爾貝科其實聽出了楊銳的意思,也就跟著道:“我和《科學》的編輯是很熟悉……你願意和我聯署此文嗎?唔,還需要一些修改。”
“當然沒問題。”楊銳心裡險些樂出花來。
這篇文章,有沒有達爾貝科的署名,區別是巨大的。
如果沒有達爾貝科的署名,楊銳就是發表在《自然》上,最多也就是被人冠以“有識之士”之類的名頭,而要是有了達爾貝科的署名,這就等於在基因宣言上簽字了。
就像是美國的國父們,在宣言上聯署大名一樣。
“那我們來看看如何修改吧。”達爾貝科也是個實幹派,直接在楊銳的辦公室坐了下來,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