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呵呵一笑,道:“您要是想靠著大道理,換走5萬美元和20的股份,我就只能說天真了。”
海處長的臉“唰”的就紅了。
如今才是82年,能練出厚臉皮的,多數還在混個體戶呢。如海處長這種央企的精英,多少是有dian麵皮的。
等了幾秒鐘,海處長慼慼的道:“捷利康公司不可能答應你這麼高的要求的,5萬美元和20的股份只是他豎起來的紅蘿蔔,你想想看,他們的投資額最少要七八十萬美元,20的股份就是15萬美元的投資額了,有那麼容易嗎?”
“總額30的技術入股,我沒覺得很多。”楊銳語氣平靜。他做研究生的時候,別說30的技術入股了,50的技術入股都不鮮見,生物製藥行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其中除了高資金量的要求以外,高技術的門檻也不是開玩笑的,一棟樓耗費幾百名研究生,幾十名博士生的生命,在生物行業司空見慣。
海處長恨不得用手指敲敲楊銳的腦袋,氣道:“賺錢哪裡有這麼容易的,你知道一家制造工廠要多少人?要多少人才能生產輔酶q10?錢都拿給你了,別人喝西北風啊?怎麼可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十個人。”
“什麼?”
“你說一家制造工廠要多少人,如果按照目前的國際技術標準,十個人就夠了。”楊銳像是回答了海處長一個問題,卻是再次在他心裡掀起了驚濤駭浪。
“這可是日產30公斤的工廠!”海處長毫無疑問的認真。
楊銳dian頭,道:“工廠和實驗室總歸是有不同的,就我所知,日本的好些工廠,在70年代末,就能達到這個生產效率了,英國的大概也差不多,就是成本稍微高一dian。要是每名工人的平均月產量連3公斤輔酶都達不到,建一個新的工廠也沒意義,你說對不對?”
“啊……啊,對!”海處長顯然知道國內的生化製藥工廠的水平,別說是十個人的工廠了,100個人的工廠能生產30公斤的輔酶q10,國醫外貿都要高興瘋了。
哪怕他不懂得工廠管理,心裡也清楚,10人工廠是比百人工廠遠遠有潛力的多。
首先一dian,擴產都變的很容易了,10人工廠要變成20人工廠,可比100人工廠變成200人工廠輕鬆太多。
“你是從哪裡學來的這些。”海處長的眼神一變再變。
“咱們好像說股份的問題呢。”楊銳目視前方,笑了笑。
“對,對!”海處長又是dian頭,座下的上海轎車開的歪歪斜斜。一會兒,他突然問:“咱們談到哪了?”
“一致對外,對老外。”楊銳提了一句出來,摸著手腕,表情略有認真。
海處長沒發現楊銳的變化,還連聲dian頭:“對,一致對外。”
“一致對外有一個問題比較難解決,內部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