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不便宜不說,這個過程還需要專業人士來做,複雜且容易出錯。
而在研究過程中,連續新增三十次的聚合酶,同樣不是容易的事。
當然,開發耐熱聚合酶同樣不容易。
所以,歷史上的穆里斯等人,首先致力於解決翻倍問題,並沒有優先考慮耐熱聚合酶的問題。
畢竟,只有翻倍問題解決了,證明這種方法可行,才有簡化方法的必要。
否則,光是有耐熱聚合酶,沒有使用它的技術,一樣沒什麼卵用。
然而,楊銳與穆里斯等人不同。
他是已經確定無疑的知道,p是一項好技術。
所以,他是首先將能夠提升效率的研究做出來,等到要階段性釋放論文的時候,別人就算是受到了啟發,也一樣趕不上他的速度。
事實上,楊銳還有dian希望有人能追在自己的屁股後面。
如果是一名中國人,單純的做出了一項聰明、簡單、影響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評價,估計有一半是“運”。
但如果一名中國人,在你追我趕的科研競爭中,以聰明、簡單的方式,做出了影響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評價就一定大不一樣了。
當然,這樣做,是一定有風險的。但楊銳思來想去,還是決定階段性的發表論文。
理由很簡單,單純的p論文,並不一定會將楊銳送上諾貝爾獎的神壇。
而若是沒有諾貝爾獎,p專案的價值就大大縮減了,它雖然仍可能價值30億美元,可對楊銳來說,諾貝爾獎的價值又何止30億美元。
本著這種思路,na合成儀送到的第四天,楊銳就開始草擬第一篇論文――《na合成儀的改進思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仍然屬於前序性論文,甚至只能說是前序的前序,但所謂的科研鏈,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的鏈起來的。
黃茂等人倒是很高興,他們剛剛在來自香港的多名律師撰寫的厚厚的法律檔案上籤了字,差不多把所有的權利都給了華銳公司,只留下一個署名權。
80年代的中國人,也從來沒有透過專利或者類似的手段賺到錢的,黃茂等人對此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反而是名聲多一dian。
名聲自然是要一篇篇的論文堆出來。
楊銳根據後世常用的na合成儀,隨便摘抄一些,就用在自己新買的na合成儀上。
新招募來的小牛張學通是工科出身的,配合楊銳花錢請來的兩名機電系的老師,簡簡單單就將na合成儀的大部分改裝給實現了。國內的環境就是這樣,改裝舊儀器,合成破儀器才是主流,不懂英文的科研人員很多,一dian動手能力的少。
像楊銳此等土豪,也就是國內的院士級的實驗室才能見到。
28萬美元,可是快趕得上唐集中經營多年的實驗室的資產了,也就是院士級的實驗室才配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