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和na都以第一作者發表過論文的學者上課,如果覺得課程令人睏倦,那最好用錐子狠狠的戳自己大腿一下,此時不流血,何時再流血?
楊銳當年做補習老師的時候,也不以課程的風趣幽默而著稱。
補習老師就是明確的功能性動物,他的目的就是讓你提高分數,至於提高分數過程中的痛苦與辛苦――難道還不應該痛苦和辛苦嗎?
楊銳此時的主要目標,就是闡述自己的理論,完成基因組學的系統性構建。
這個過程,對他本人是一次挑戰,對於聽明白的學生來說,也是一次莫大的機緣。
從頭構建一門全新的子學科,而且是生物學中極其重要的子學科。
這樣的經歷,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一生僅此一次。
就是聽不明白的,能夠學到這個構建構成的一些思維方法,也是終生受用不盡的,若是能聽得明白,那好處就太多太多了,以後隨便學著做dian研究,吃一輩子輕輕鬆鬆。
即使是楊銳,他也是在近十年的科學訓練,數年的研究生涯,以及長時間的領域前沿的薰陶後,才有這樣的思路和方法。
而能長時間的處於領域前沿,又是因為楊銳腦海中的知識遠超現在的原因。
算上楊銳上一世的經歷,現在的楊銳,也正是三十歲左右,最容易創立世界級學說的年紀。
二十一二歲的年齡稍微小了一dian,但在最高階的科學聖殿之中,也稱不上年輕了。
楊銳很有自信,又毫不顧忌的講課。
下面的學生不免聽的苦不堪言,而坐在後面的許多教師,卻是聽的眉飛色舞。
前兩三節課,楊銳等於是剛剛拉開基因組學的帷幕,聽課的老師們只是覺得新奇和厲害,並沒有真的領略到其中的“真相”,到了第四第五節課,基因組學的真身漸漸顯露,就開始有人覺得偉大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是的,這就是一項偉大的學術成就。
不論是水平高的,還是水平低的,凡是瞭解生物學前沿命題的,面對基因組學的龐大身軀,都只能用偉大來形容它。
唯一令人擔心的,只是楊銳能不能將如此龐大的身軀描繪出來。
不過,只要來聽課的教師,看看楊銳眉飛色舞的模樣,擔心就莫名的消失了。
課中。
一名學生正艱難的記著筆記,左側忽有陰影襲來,他抬頭一看,悚然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