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西捷工廠裡目前發生的情況,幾乎是第二代植物提取法所能達到的最經濟狀態了。
這種狀態可不是用計算方法能計算出來的。
研究人員,或者工廠的技術人員,往往要用長期的工作和嘗試,才能找到工廠化生產的最佳配比。
溫度、壓力、濃度、料液比、提取時間甚至是丙酮乙醇等等的新增時間,都會影響到最終結果。
實驗室裡固然可以用正交試驗試試看,但在工廠,分析環境因素就夠研究員喝一壺的了。
並不是每一代的技術都能達到最佳配比的。
用飛機技術做例子,是雙翼飛機一定要發展到ding峰,才能發展單翼飛機嗎?是螺旋槳飛機一定要發展到ding峰,才能發展捧起飛機嗎?
當然不是。
恰恰相反,很多技術是不划算發展到ding峰的,採用新技術,以中水平的新技術超越高水平的舊技術才是最正常的選擇。
ding級的舊技術往往是因緣巧合的發展出來的,而非是耗費大量資金強行研究出來的。
就楊銳看來,現在就是因緣巧合的時間了。
他一邊在腦海中搜尋相關的技術,一邊將所有儀表上得數字都記錄下來,他甚至讓人拿來了照相機,將各個能想得到的變數都給拍了進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做完這些,一天一夜就過去了,姚悅忙碌的做記錄,到了白天才稍微清閒一些,看著楊銳眼裡的紅血絲,道:“實在不行的話,先休息一天,明天再做吧。”
“不行,外面的狼們都等著呢,咱們要是找到原因了,他們估計會按合同辦事,咱們要是找不到,捷利康也會想辦法進來的。”現在是捷利康價格戰的前夜,這種明顯會降低成本的法子,捷利康肯定想要研究一下。
“那你也不要熬太久了,我讓人熬dian粥拿進來吧。”姚悅揉揉眼睛,擔心的看著楊銳。
“不能在車間裡吃飯……”楊銳抬頭看看亂糟糟的車間,又看看飢腸轆轆的工人,失笑道:“算了,讓他們送dian吃的進來吧。”
工人們發出輕輕的歡呼,熟悉楊銳的賀海川笑笑道:“多謝楊總,還以為您不餓呢。”
賀海川是西堡肉聯廠曾經的生化車間的技術員,現在也是西捷工廠的主力,他從楊銳這裡學了不少的東西,對楊銳更是配合,西捷工廠的工人們能堅持一天一夜不離開,不停工,全靠賀海川、寧民,還有銳學組的田世昌等人幫忙迴旋和管理。
楊銳嘆口氣,道:“誰都不知道是什麼狀況,也就不知道會持續多久,咱們總不能一直不調整工況吧,我剛才好像就聽見報警聲了?”
“有一根蒸汽管子的壓力太大,現在沒問題了。不過確實不能保持這個狀況太久。”工廠不像是實驗室,各種數值都在一個較大的範圍內浮動,而且不是每種數值都好調整的,比如管道壓力,蒸汽多了就壓力大了,蒸汽少了就壓力小了,但蒸汽的多少,是鍋爐燒出來的,並不是電腦上的一個按鍵。
到了三十年以後,歐美的一些無人值守的高自動化機器,倒是能夠對工廠的工況進行精細化調整,但那些都是價值幾千萬乃至幾十億的機器,別說80年代沒有這樣的技術,就是有了,中國企業也用不起。同樣是鍋爐,老外用重油和天然氣是常事,中國企業能用煤炭的都用煤炭,甚至連好煤炭都捨不得,非得用熱值低的便宜貨才有競爭力。
西捷工廠雖然是英國人投資的新工廠,那也是1983年遠東水平的新工廠,一些引數是容易調整的,一些難以調整的,已然開始影響到生產了。
“再做一組,堅持一下。”楊銳說著親自上陣,幫著填充物料,記錄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