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算嚴格,實際上,如果真的做了審稿人,還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間的,至少不會直接被退稿,要是提一些易於修改的小問題,還可能增加修改後透過的機率。”
何成聽的雲裡霧裡,只是連連dian頭:“以後我就把你寫成推薦審稿人。”
“如果你以後寫生物類的論文,倒是可以。”楊銳笑笑,又道:“接下來就是預選了,你們時間也少了,平時可以減少來實驗室的次數。”
預選就是高考前的選拔考試。從80年開始,全國有7個省區採取了預選制度,81年擴大到了13個。
預選考試的目的就是減少參加高考的人數,從而將全國絕大多數的考場都集中在縣以上地區,加強管理,並實行單人單桌單行。
簡而言之,預選就是為了減少參加高考的人數,減輕組織高考的壓力。
就全國來說,只有二分之一的考生能夠透過預選,而就西堡中學往年的情況來說,回爐班能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透過預選就不錯了。高二的應屆畢業生,有可能預選全軍覆沒。
也是從80年81年開始,預選變成了學生是否復讀的一個標誌。透過了預選的學生,若是高考沒有透過,就會考慮是否復讀,而連預選都沒透過的學生,通常會放棄繼續復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畢竟,一個連高考報名都不被允許的學生,繼續復讀實在有些浪費時間。
也是因為預選政策,在查閱恢復高考以後的大學錄取率的時候,會發現自81年以來,大學錄取率得到了相當的提高,很快超過了10,一度達到20。
但是,若是考慮到預選的存在,就知道大學錄取率裡的水份有多大,就83年來說,全國大約有四五百萬名適齡高中生,透過預選參加高考的只有187萬人,錄取人數32萬,所謂的錄取率17,其實是用錄取人數和預洋人數計算的。
因為預選也是一考否決制,各個高中對此都很重視,楊銳亦不例外。
即使銳學組學生的潛力再大,不能透過預選就不能參加高考,後半年的努力也就失去意義了。
楊銳也不能確定有多少名銳學組成員能透過預選,現在只能儘量減少銳學組成員的非學習負擔。
何成雖然喜歡實驗室,但高考顯然更重要,撓撓頭道:“我們去實驗室的時間少了,實驗室裡忙不過來怎麼辦?”
“我前兩天不是拐了一個大學的女生?過兩天再找一兩個做實驗助手,也就差不多了,你們安心複習。”做實驗助手對理科學習是個不錯的體驗,但一直做下去,也沒什麼意義了。
何成聽到“拐”字,眼神變了數遍,拒經常聽到楊銳的特別說法,他還是不那麼適應。
黃仁聽他們談到預選,抓著一塊燻肉跑了過來,問:“銳哥,好多人都問什麼時候準備預選,咱們什麼時候準備預選?”
“需要準備嗎?”楊銳反問:“咱們學校的回爐班,去年有一半的人透過預選,以現在的成績,我覺得正常複習,應該就能透過預選了。”
黃仁猶豫了一下,反對道:“我們去年專門複習了兩個月,才有那麼多人透過預選,現在的成績是好了不少,但要是不復習,萬一有人考砸了,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