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導播,已經在打手勢,要主持人延長米切爾森的時間了。
沒辦法,諾獎是很重要,電視臺也是要求收視率的嘛。
辛辛苦苦弄一個直播出來,若是沒有觀眾了,難道瑞典政府和諾貝爾基金會就能高興了?
楊銳倒是一點都不覺得米切爾森的問題簡單。
問題的水準和難易程度是沒關係的。
就現在的狀態,米切爾森要是敢問基因組學相關專業的內容,楊銳能用三個小時的時間讓他後悔說話。
但是,這種秘訣、建議什麼的就扯淡了,回答的不好,說不定就成汙點了。
楊銳揉著下巴,開始回憶自己讀過的那些雞湯段子,想了想,又覺得在這樣的釋出會上暢談人生太低端了,於是,他乾脆在腦海中,找到了幾篇古文,並背起了《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中國的古文都是很有腔調的,頓挫有致,優雅而朗朗上口。
一篇《勸學》,也基本能夠回答許多時候,人們的討論,例如讀書有什麼用,社會大學是不是比書本更有用等等。
楊銳讀的很爽,翻譯就傻吊了。
吊不是形容詞,那是個動詞。
翻譯恨不得現在就解開領帶,再脫下皮帶,兩者相連,甩上房梁,打個活結,脖頸置於其上……什麼,瑞典的房子沒有房梁?死都不讓人自由嗎?
瑞典人自然更是聽的傻掉了。
他們聽的出來,楊銳似乎是朗誦了一篇古詩還是什麼的,但是,聽翻譯坑坑巴巴的譯文就知道——完全聽不懂來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信雅達之類的在口譯的時候就甭要求了,可就是想聽明白具體的內容,翻譯也得有個差不多的答案才行。
奈何古文字身的資訊量就大,再翻譯成英語,那就更不用說了。
楊銳用了兩分鐘的時間,背了幾百字的勸學,手一抄,就在椅子上靠了起來。翻譯像是被考試了似的,一邊翻譯一邊擦汗,結結巴巴的像是被200斤的孩子踹壞了肺。
“我應該向你學習。”坐在旁邊的奧地利人捂住話筒,輕聲讚美楊銳,且道:“我們奧利地也有很優美的詩歌和寓言,這是使用它們的好時候。”
奧地利人剛才被追問了好幾個問題,略顯尷尬,此時卻是分外的後悔。
楊銳嘿嘿的笑兩聲,道:“只是希望別耽擱太多的功夫。”
臺下的導播已經是極為後悔了,他都不用看後臺資料就知道,收視率一定是唰唰的往下掉了。
還有比這更枯燥的釋出會嗎?
好在主持人比較機靈,等了一個恰當的時間,就站出來笑道:“感謝楊銳先生的精彩發言,讓我們接下來提問下一輩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