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不是學術文章,需要前人的研究支援,否則,要說明一個論dian全得自己證明,工作量是無窮無盡的。
楊銳提前了幾年將高純度茄尼醇的提薩弄了出來,現在沒有發表的論文,就全部得從參考資料中去掉,並重新填充新的論文做參考資料。
在這個過程中,他少不得還要將沒人研究,而又必不可少的前置實驗給做了。
不用說,這些前置實驗,又得寫成論文。
在實際上只有自己一個人可用的情況下,楊銳自然是忙的飛起。
事實上,像他這種研究方式,本來都應該是團隊行為的。就像是中國60年代搞人工胰島素一樣,逢山開山,遇水搭橋,碰到一個研究dian,就派專人研究,最終得到人工胰島素的時候,中國光是世界級的論文就發表了20多篇。
從大的方面來說,原子彈的研發也是一種思路,在確定了最終目標的前提下,中間過程全部由海量的團隊來填充。
楊銳的團隊不好用,就全得自己來填了。好在他以前看過夠多的文獻,對輔酶q10的一系列研究進展都有深入瞭解,方能勉強堅持下來。
不過,在楊銳看來慢的不行的進度,落在姚悅眼中簡直如神蹟一般。她在實驗室幫忙,見過好幾位老師寫論文,其過程之緩慢,簡直像是一個字一個字憋出來的。
楊銳寫文章就不一樣了,除了少數時候要想一想,大部分時間寫起來都是大段大段的,如同在抄書似的。
姚悅看的發呆,也不知道是在看楊銳寫論文,還是在看楊銳。
到了兩顆土豆烤好,姚悅手忙腳亂的從烤箱裡將他們取出來,剛放到碟子上,就聽楊銳又道:“寫字檯上有信封,給我拿一個過來。”
“給你。”姚悅動作麻利的如同久經訓練的助理。
楊銳將厚厚的一疊信紙掃了遍,疊好塞進了信封,接著在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寫郵寄地址。
“你寫完了?”姚悅恨不得把信封裡的東西拿出來再看一遍。
楊銳揉著脖子:“這篇是完成了,沒完成的還多呢。”
“你要寫幾篇論文?”
“很難說,我也不想寫這麼多篇的,寫著寫著就寫多了。”楊銳嘆口氣,將信封封好,道:“放到寫字檯有鎖的抽屜裡,要是在上面掛著呢。”
姚悅依言走到寫字檯前,拉開一看,一模一樣的信封還有兩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