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九十年代,可是三株口服液大放光芒的時代,“營銷”在這個時期,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力量。
連中華鱉精之流的保健品,都能賣出以億計算的銷售額,最起碼能治病的諾氟沙星,有什麼理由賣不出去?
華銳製藥廠為了開拓氟哌酸的市場,開頭就花費了幾十萬元,進行了數省範圍的研討會,到現在,各省依舊在陸陸續續的搞研討會,做專家巡迴講課,與100多家醫院建立聯絡,還幫助使用氟哌酸的醫生做臨床研究,以至於發表論文,並代為聯絡期刊社……
楊銳從一開始,就是按照5到10的銷售額,來分配營銷費用。
這筆錢,最初大部分是用在了各省建立銷售處的,後來是建立各個地級市的銷售處,然後招募更多的醫藥代表。
而幷州製藥廠呢,楊銳非常肯定,他們是把藥交給藥站了。
藥站制度是來源於前蘇聯的醫藥流通模式,全國在京滬津廣沈五城,建立了五個一級醫藥站,下設260個地區二級站,再撒出去五萬多個醫藥銷售點。
在藥站制度取消以前,藥品生產企業出售藥品,並不是直接賣到醫院或者藥店的,而是先交給一級醫藥站,再由一級醫藥站交給二級站,再到醫藥銷售點。
製藥企業跑市場的模式,其實就是跑藥站。否則,藥站的倉庫裡,藥品堆積如山,根本不會幫你好好的做推廣。
但是,藥站終究不是終端使用者,當大家都採用跑藥站的模式的時候,藥站的確是具有極大的權力的,可是,一旦有人開始跑終端的時候,藥站模式就完全虛弱無力了。
這也是並醫的諾氟沙星,一下子被驅逐出去的原因,藥站再賣力,也不可能有華銳自己的銷售點賣力,事實上,藥站遇到阻力,首先想的就是麻煩,根本不會與華銳的醫藥代表們競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透過藥站銷售不行了,這是一個不算秘密的秘密。
楊銳懶得點給並醫,更準確的說,是並醫看到了,也不會去改的。
他們如果有這麼大的毅力,也不會跑來找楊銳了。
建立自己的銷售點,直面競爭,他們要賺到半壁江山比較難,混個溫飽還是能做到的。
孫經理只當楊銳不願意幫忙,又被他堵的難受,自嘲的喝了一口酒,道:“楊主任,華銳也生產不出這麼多的氟哌酸,何不讓我們分一口湯喝?”
“華銳在擴產了。”楊銳總算露了一點不算訊息的訊息給孫經理。
孫經理呆了一下,問:“擴產多少?”
“日產兩到三萬瓶。”楊銳沒有最終目標是五萬瓶,但就這個數字,已經讓孫經理嚇了一跳了。
“這樣子下來,我們撐不了幾個月了。”
楊銳矇頭吃肉,只當沒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