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難?”
“最少15分。”這位比劃了兩下,紅色的菸頭在空中飛。
薛達城立刻沉默了,半天道:“不知道學校裡,分數線估的準不準。”
“看吧,咱們關在裡面,除了抽菸,還能幹啥。”
正式的分數線,要他們將所有的試卷批出來,算出分來,然後排名才能知道。
重dian線就是按照重dian學校的錄取名額,從上往下數出來的,卡到多少分,多少分就是重dian線,本科線也是一樣的道理。
大專線和大中專線略有不同,它們單獨計算,雖然也是從上往下數,但只數報了大專和大中專的學生排名。
高考閱卷工作是相當緊張的,而當閱卷工作結束,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公佈分數線。
分數線,其實就決定了學生們的命運。
80年代學校少,能考上大學的機率低,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填服從調劑和服從分配。
而填了這兩項的考生,只要過線,落榜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
換言之,只要超過了分數線,學生就有八成的機率考上大學。
對80年代人來說,考上大學,即使不是一個好大學,也是令人務必振奮的。這與後世的高考截然不同。
當然,後世學生的競爭也是不同。80年代每年只有三四十萬名畢業生,本科生不過一二十萬,面對全國以千萬計的崗位,自然是想去哪裡去哪裡。到了30年以後,全國六七百萬名畢業生,面對以千萬計的崗位,想做到一一對應就很困難了。另一方面,當年的本科生不僅要與同齡人與往屆生競爭,他們還要和碩士生和博士生競爭,除此以外,海歸的留學生中,也不乏哈弗耶魯劍橋牛津之類的名校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過線的重要性,學生們明白,老師們更明白。
高考閱卷工作結束的當日,薛達城顧不上休息,第一時間衝去看分數線。
不過,比他腿腳快的人多的是。
招生辦同時貼出了數個大紅紙,將確定的分數線寫在上面,而各大報刊的記者、學校的老師以及著急的學生,就圍著大紅紙看。
薛達城踮著腳,才瞄到自己想知道的東西。
重dian線:415分。
本科線:3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