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這句話的,楊銳的感覺是極好的:我創造了生物學的一個時代,就是這樣!
不服來辯!
沒人敢來辯。
所有的專家教授,年輕或年老的教師,無論抬頭的低頭的,在短暫的愕然、驚詫和了然中,再次低下了頭。
引用數超過2000是什麼概念呢?
期刊的影響因子,是用前兩年的文章的總引用數,除以前兩年的文章的總數。換言之,影響因子就是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數。
而一份影響因子1。0的期刊,就意味著這本期刊上的論文,在過去兩年裡,平均被引用的數量是1。
在s索引中,影響因子1。0並不是底線,影響因子0。5的期刊都有大把,而且,這些期刊就期刊世界來說,都算是不錯的期刊了。
至於令人悠然神往的ding級期刊s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呢?通常來說,也就是30以上,40不滿。
換算一下,就是在通常情況下,發表在《細胞》,《自然和《科學》上的論文,平均被引用數是30以上,40以下。
而不通常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情況?就是楊銳這樣的論文出爐的情況。
作為一篇註定要改寫生物學歷史,以及人類科學史的技術,短短的幾個月間,獲得2000篇論文引用就是所謂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
而它就引用方面的價值,現在已經相當於50篇s級論文,2000篇乃至4000篇普通的s級論文了。
就是與同類優秀的超ding級論文相比,p也是創紀錄的優秀。
同樣發表在《自然》上的超ding級論文,它們中較高引用數的,一般也就是200到300,很少有聽說400甚至500引用數的,在科學領域,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翻倍問題了,全球的生物學實驗室就那些,大家各有各的領域,不是涉及範圍非常廣的學說,達到100的引用數,就已經算是紅遍全球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p的終dian,遠不是2000篇引用。
這是註定要改寫歷史的技術,全球的生物實驗室,即將不分領域的去了解它,使用它,引用它。
楊銳極有自信的站在講臺上,面對“吱吱嘎嘎”的攝像機,等著有人來與自己辯論。
他足足等待了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