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是在心裡想著罵兩句的,老譚就是當面罵了。
葛興邦也被罵的沒什麼脾氣,他現在已經明白了,蔡教授並不是為了爭取經費而爭取經費的。
從根子上說,蔡教授實際上是在給楊銳做心理輔導。
身為學部委員,蔡教授這一輩子經歷過的經費戰,專案戰和獎牌戰數不勝數,諾貝爾獎雖然是世界第一的自然科學獎,但對圈在裡面的人來說,諾貝爾獎與最低階的市級獎項也沒有什麼區別,無非是層次不同罷了,心理狀態是一樣一樣的。
“我能不能拿獎”,“我拿到獎了要做什麼”,“我拿不到獎怎麼辦”,這三個問題就是恆古懸於科學工作者頭上的問題。
蔡教授不能解釋這個問題,這種問題也不適合用語言解決,所以,蔡教授就用實際工作,來支援楊銳了。
他趕在諾貝爾獎頒獎前,就幫楊銳申請經費,其實就是想告訴楊銳——不管能不能拿獎,北大都會支援你。
這個話說出來是沒什麼威力的,學者都是很理智的人,動不動就像熊一樣嚎的,要麼就是假學者,要麼就是搞動物學的,總之都是不怎麼學者的人,以蔡教授的身份,當然不會看著楊銳的眼睛,說出深刻的話語。
他都是用動的。
這一次的經費爭取,就是這樣一次表達心意的行動。
某種程度上來說,蔡教授也不是太想這麼早為楊銳確定下明年的經費。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
假如楊銳獲得了諾獎,那不用說,自然是海一般的經費和政策飄過來。
即使楊銳拿不到諾獎,只要楊銳不是入圍一日遊,想要政績的行政官員就一定會將楊銳視作未來希望,現在國內有希望拿自然科學類諾獎的,仔細找都找不到兩個。
而從行政官員的角度來看,他們又如何給予學者以幫助呢?如何拔苗助長呢?
除了堆經費,也是沒有其他手段了。
所以,蔡教授搶在諾貝爾獎頒獎前幾天,為楊銳爭取經費,純粹就是表明心跡的舉動。否則,他早一個月搞這個套路,效果說不定更好。
葛興邦在開會之前嗆聲,其實就是認為楊銳會諾獎一日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這個設想化為兒戲之後,葛興邦自己也知道不妙了。
老一輩的科研人,都知道行政官員堆經費的時候的變態。
“實在不行,就答應楊銳650萬的經費要求好了。”葛興邦有點不願意將吐出去的話吃回來,給老譚說的時候,依舊是不情不願的。
老譚生氣歸生氣,談事情的時候也只能心平氣和的道:“現在的情況,就怕他們不答應6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