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記者擔心楊銳離開,連忙道:“楊主任,剛才不巧聽到你們說話,似乎談的是經費吧?”
楊銳擺擺手,不回答他這個問題。他現在說話都是很注意的,剛才給老方說的時候,就說的是2000而不是2000萬,談到兩千萬的時候,前面又有否定詞。
他的這種謹慎完全是後世科研環境培養的,到他讀研的時候,科研經費已經是很敏感與複雜的問題了,倒是現在人說起來很隨便。
即使如此,楊銳也不希望圈外人知道,自己參與到了提前分配經費的事情中,還是一口氣分走三分之二。
所謂圈子,無非就是這樣,兩年前,楊銳在蔡教授的帶領下,踩在圈子的邊緣,要接受委員會的稽核,才能拿到幾十萬元的經費。現如今,楊銳不僅越過了委員會,而且是在經費放出來之前,先與其他人約定經費的數額。
國內目前還沒有能一手掌握經費分配的學霸,但是,楊銳踏出這一步,距此也就是半步之遙了。
中年記者見楊銳不想談經費,也沒有追問,笑了笑,道:“楊教授,自我介紹一下,鄙人鄧泰然,這位是周寶雄,我們都是《人民日報》的記者。”
《人民日報》一詞一出,半個餐廳都為之一靜。
在場的人都知道,別管國內目前有四大還是五大報紙,《人民日報》都要高其他報紙幾百個頭。
兩名記者出動,也很是有點規格了。
楊銳也坐直了起來,琢磨著道:“沒想到呢。”
當年還在到處張貼小廣告的時候,楊銳就曾發下宏願,要登上《人民日報》,當然,那時候想的是頭版頭條的最強補習老師,卻不是現在的學者身份。
或許還是最強補習老師的名字上人民日報更難一點吧。
楊銳不禁有些出神。
“楊教授。”鄧泰然喚了一聲,道:“我們想問幾個問題,您看哪裡方便些一些?”
“就在這裡吧。”楊銳沒有起身的意思。
鄧泰然沒想到楊銳不避他人,左右看看,也不多話,就按照採訪綱要的要求,道:“您對諾貝爾獎怎麼看,你認為自己拿到諾貝爾獎有多大的可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次問兩個問題,是採訪時的大忌,等於給了被採訪避實就虛的可能。
但是,也有可能是鄧泰然對楊銳的保護,讓他回答問題的時候可以有所選擇。
楊銳做著判斷,道:“在塵埃落定以前,我只能說,我對諾貝爾獎很有信心。”
這是很平常的答案,鄧泰然隨手做了記錄,再道:“如果您拿到了諾貝爾獎,您會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