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州,我們是使者啊,”嵬名科榮不服氣地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那能這樣對待一國使者?
“朋友來了有美酒,敵人來了有刀槍。我算是對你們客氣的。”王巨冷冷地說。
三人被推走,劉昌祚問:“明公,當真讓他們去京城?”
王巨點點頭。
“這樣太便宜了他們。”
“莫要逼急了敵人,有時候退一步反而是海闊天空。”
實際還是兵法的圍三闕一。
如果西夏三名使者成功去了京城,以京城的那些大佬們的德性,必然同意議和。
最簡單的例子,當年西夏使者吳宗入賀趙曙即位,按照規矩必須站在皇儀門前候見,太監傳達,然後趙曙讓太監將使者領到垂拱殿覲見。
其實宋朝大臣更慘,他們入賀西夏的什麼,只在宥州。
但這小子偏不聽從,引伴使高宜也無奈,怎麼辦呢,誰讓宋朝一直軟弱可欺。但吳宗到了順天門後,帶著佩魚與儀物,強行往垂拱殿闖。這能成嗎?就象宋使到了宥州後說俺不行,必須去興慶府,那會有什麼下場?
高宜無奈,只好將這小子關在馬廝裡,讓他冷靜一下。
可這事兒鬧出多大風波,司馬光差一點要將高宜的肉吃掉。
反正在王巨心中,王安石也就那麼一回事,但還能找出許多亮點之處。不過司馬光,那簡直就是一個大大的笑話。這個傢伙死得早,否則在兩宋時,他比秦檜還要糟糕。
現在西夏迫切需要與宋朝重新搭成和議,相信這次去京城態度一定很老實。那麼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宋朝的和議,梁氏就能將西夏各個反對的派系安撫住,西夏就能平穩渡過這段困難時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梁氏派了三名使者,試圖從慶州去京城。
不過有了指望,西夏人也不會對王巨這支軍隊反撲。
否則馬上有許多軍隊要撤出這片戰場,王巨手中的兵力也越來越少了,一旦逼急了敵人,西夏反撲,這個後果也是王巨無法估計的。
“原來如此。”劉昌祚道。
這樣講劉昌祚就明白了。
當然,表面上王巨還繼續要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