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小說> 第573章 以進為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73章 以進為退 (2 / 4)

即便那些遇到困難,真的去貸了五貫錢的赤貧百姓,願意放下身體,做兩個月的役活計,也就還清了青苗貸。

如果這樣都不想還,只想好吃懶做等著官府來養活,還用得著客氣嗎?

衙役將這兩份手令帶給了章楶。

章楶看著這個新青苗法,微微嘆了一口氣。

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好啊,真正改良的青苗法。

但實際沒那麼簡單,當真王安石是傻子啊?

第一個它沒有真正救急,貧困百姓真迫切需要錢帛的時候,多是六樣大事,婚嫁喪病生死,特別是前四樣,若是遇到了困難,五貫青苗貸根本不夠。

第二以役代債也會有很多麻煩,看上去是很美,不過這些役與役又不同,有的活重,有的活輕,所以王巨說五十文到一百文日薪,但因為存在著差異,執行時就會出現問題,必會又會產生新的糾紛。

第三高利貸主的不滿,也沒有真正禁止掉高利貸,比如賭博,或者從事不法暴利行業,官府不會放貸的,還是去借高利貸。然而那樣是自己找死,官府能管得了嗎。但這樣一來,一半高利貸被打掉了。一般能從事高利貸的,都是當地有勢力的豪強。

這些人會不會樂意?

但這三條仍不是讓章楶嘆氣的地方,畢竟是王安石變法開的頭,王巨只是將它擴大化了。

讓章楶嘆息的正是王巨這個不得向五等戶,以及四等以下善戶、孝子、烈士、女戶、鰥寡戶進行任何形式的攤派。

難道不對嗎?

還真有點兒不對。

就拿青苗法來比較,看似數額不大,一戶一貫,但戶數多啊。如果將這些戶數去除,環慶二州最少就要去掉一萬五千以上戶,兩萬貫青苗貸,然而這些數量是分配好的,這邊去掉,只好向那邊增加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青苗法還好一點,儘管是兩萬貫,實際所付利息不過四千貫。

後面還有更大的大頭即將到來了,那就是免役錢與寬剩錢。環慶二州不是經濟大州與人口大州,但是軍事大州,所以相關的差役數量並不少,兩千多人。就打算一人支付三十貫,那也要近八萬貫了,況且還有一個寬剩錢呢。呂陶在知蜀州時曾上書《奏乞放免寬剩錢役錢狀》,臣本州四縣,已有寬剩錢四萬八千七百萬餘貫。

蜀州離成都府不遠,不過它在成都府的西側,東面還好一點。離成都近,有大河大川,西邊則全是茫茫山區。最西更是宋朝邊境地區。而且面積狹小,只有成都府路的三分之一大小。

就是這個小州。寬剩錢數量就達到了四萬八千多貫。

所以一個青苗貸不怕,怕的就是後面的免役錢寬剩錢,王巨所說的這些四等戶五等戶攤派一下,最少能攤派三分之一以上,並且連這些赤貧百姓都攤派了,你們這些富人們還能說什麼呢。

但將這些人拋除開來,可能餘下的人就要多攤派三四萬貫錢帛。

那會造成什麼結果?

慈憐貧困是對的,但劫富濟貧只是民間平民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望。如果地方官真的這麼幹,那就會捅出天大的麻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