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小說> 第606章 冒泡(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06章 冒泡(中) (3 / 5)

可能後人對於中國古代航海產生了一些誤解。

最好的航海時代,大家多認為是明朝,那是錯誤的,航海從唐朝就開始。不過唐朝禁止百姓出海,真正參與航海的海商並不多。從是大食人與波斯人。但因為文明先進。雖然唐初唐朝的海船不及大食船與南海船,不過後來居上。漸漸泉州船舶成了最先進的海船,許多大食商人訂購了唐船,用之航海行商。

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無疑海船技術達到了巔峰,但那是官方行為,是送銀子的。結果鄭和下了七次西洋後,使得明朝經濟負擔沉重,讓一些大臣們氣憤之下,將鄭和寶船圖紙燒掉,隨後禁海。這一禁,導致倭寇產生了。

因此最好的航海時代是宋朝,雖然不如鄭和那樣的規模,但造福了國家造福了百姓。雖然單次規模不如鄭和船隊,可總規模卻不知是明朝的多少倍。後來南海打撈的古代沉船也能證明,百分之七十,乃是來自宋朝的沉船,而非是明朝的沉船。

第二便是與蒸汽船舶的比較,未必帆船就會很慢,如果洋流與季風利於航行,實際帆船也是很快的,時速最高能達到二十多節,都要勝過了後世的先進商船船速。因此有商人說從杭州到倭國若是順風順水,快的話三天便可到達倭國,不足兩千海里,只要保持二十幾節速度,完全可以在三天內抵達。

但它有著很大的拘束性,那便要藉助季風,一旦逆風,只好傻眼了。

所以那怕去倭國,來回順利只要十天時間,也只能一年一次航行,到大食則要一年半時間。

航次跟不上來,必然讓更先進的蒸汽船舶代替。

除非用槳櫓載人的輕便船隻,但航海是載貨的,而非是載人賺錢。一艘載滿貨物的海船,得用多少水手划著槳櫓才能逆風行駛?

第三便是航海對宋朝的經濟貢獻,如果從賬面上看是微乎其微,北宋市舶司的稅收有時連一百萬貫都沒有,南宋時也不過一百多萬貫到三百萬貫之間浮動。

所以著名詩人范成大曾建議,蕃人不可缺少中國之貨瓷器、絲綢、茶葉),可中國不需要蕃人之貨玻璃、香料、珠玉),而收入又不高,百姓又有風險,因此建議關閉明州等市舶司。

古代文人嘛,哪裡懂。

可後人又為什麼說南宋的航海佔據了南宋的六分之一經濟?

這個經濟不是直接歸於市舶司,而是指間接的拉動,這些瓷器絲綢茶葉得種出來,生產出來,就會養活很多人,就會為南宋提供很多稅賦。

另外就是市舶司力量有限。多數貨船未進港口,便用小船卸走貨物走私漏稅了,如在北宋就看到許多大海商家產動輒幾百萬貫。甚至上千萬貫,富可敵國。以宋朝海關的稅率十抽一。又有那麼多海商,這麼抽下來,得有多少關稅?

還有,范成大忽視了一個隱形的收入,那便是內庫對香料的專營,海商運來珠寶、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瑪瑙、香料,都由市舶司統一收購,價格還可以。不然就會將海商嚇跑掉了,然後交給內庫去銷售,其利潤十分驚人,北宋末年,僅是此項就為宋朝帶來一千多萬貫收入,只是在內庫,與三司無關。南宋初,幾乎一半軍費就是從海商身上擠出來的。但這筆收入,是在市舶司賬面上看不到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海船到了港口,市舶司一般要擺閱貨宴。招待船上每一個人,包括水手在內,一是鼓勵他們主動交稅抽解。二是替國家帶來了收入。

而且鼓勵百姓將外國商船帶到港口,如果帶來的貨船卸貨總值超過五十萬貫,獎勵其九品官職。如果市舶司的官員招商有方,每給國家帶來十萬貫的收入,升官一級。

如果市舶司的官員不按規訂多抽稅或亂統購,將海商嚇跑掉了,則罰銀一百貫,降級二等。

還有許多規訂,如宋朝百姓經營航海。船太貴了,於是許多百姓合夥造船。或者合夥租船,市舶司主動將他們登記在冊。一是防止他們為利在海外相互殘殺,二是規避經濟糾紛。

其實歸根到底,看重的就是這個錢。但對海外有什麼,大家卻是很不關心的。

然而王巨到了泉州後,卻將這個航海迅速推向了巔峰。

市舶司的賬面上收入不停地翻番,僅是去年一年,就達到了九十多萬貫。這是賬面,至於內庫因為香料珠玉玳瑁珊瑚所獲得的盈利,更是無法想像。不僅是泉州,在他的帶動下,包括杭州與廣州的關稅同時也在激增。特別是杭州,同樣翻了一倍多,誰讓章楶是王巨的好朋友呢。

不但市舶司的抽解激增,這是買回來的,還有賣出去的,這些進出港口前後,還要陸續地徵稅,由是帶動著商稅收益也在迅速增長。

但中間也出現了新的糾紛,那便是百姓的遷徙。

在王巨推動下,航海的人多了,規模大了,得有海外基地,因此王巨鼓勵百姓遷徙到海外。這些海商出的條件也不錯,當然,搭船需要船費的,以戶計算,一戶人家一百貫錢,十年償還,但到了海外如果做工,保障每年有一百貫以上的收入,若是種地,則給一頃耕地,十年內免徵任何稅賦,若是放牧,同樣會撥出大量牧場,並且還會貸款貸糧貸牲畜給百姓,利息是年息一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