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蘇州那邊也停止了水利工程,那一段是打通太湖與澱山湖的運河,距離更短,特別是現在澱山湖分成數個大湖泊,面積幾乎相當於後世澱山湖數倍,一直向西鋪開,使得整條新運河長度整整縮短了一半。
也要河面寬闊的,但因為距離短,工程量不算太大,並且即便沒有“黃浦江”,兩湖打通,也利於疏導太湖水位,因此同樣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況且沈披也是水利高手了。
應當這次朝廷任命的幾個人都很到位,其實真的不能小看了古人。
很早時候,國家就開始對人才注意了,只是中間摻雜著太多因素,如個人喜惡,出身,資歷,派系,裙帶,個人的恩怨,人情世故,等等。如史上司馬光臺上後,一直到元佑黨爭。或如寇準之用人……
這些因素夾在裡面,也用不好人了。
天氣更冷,徹底停工了,張薦便找到那些個商賈,試探性地詢問了一下,結果什麼也沒有問出來。
其實他們訊息不靈通,否則張薦便會想到原因了。
但王巨已經聽到一些風聲……
實際宋遼之戰,他幾乎沒有參與了,但他手頭的事務可不少,現在整個西北可以說完全催毀了,是百廢,但沒有俱興。
得讓它興!
另外王巨還做了幾件事。
耶律大悲奴出兵,遼道宗親臨雲州,王巨就知道大局已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山後兵力抽調一空,宋軍有備而去,必勢如破竹,不是遼國只有二十萬兵馬,但其他地區的兵力已經來不及調集支援了。
於是王巨置路,河套分為河套北路與河套南路,置九原、五原、黑山二軍一州,不管有多少百姓,先將編制置起來。河套南路同樣置二軍一州,河清軍重新改為勝州,金肅軍改為榆林軍,寧邊州改為武都軍,取的都是古代各朝郡州之名,不過位置不一樣了。
夏州到鹽州一帶置為靈夏東路,靈州到興慶府黃河兩岸置為靈夏西路。河西走廊則劃分河西東路,蘭、涼、甘三州,河西西路,肅、瓜、沙三州。
餘下編制還是一個樣,湟州那邊的湟州路,河州那邊的熙河路,以及原來的秦鳳路、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府麟路與永興軍路。
也就是與原來的打算相比,又額外劃出數路,之所以如此,有兩種考慮。
第一種就是這一帶面積太大了,人口雖然不多,但地域之廣,多少還出忽了王巨意料,如果南北河套劃為一路,首州在北河套,南河套有警來不及救援,劃在南河套,北河套有警也來不及救援,也就是不能合理的利用好手中的兵力。象河西走廊那邊更明顯,從沙州到蘭州得有多遠哪?
其次朝廷聽從了王巨建議,恢復了宋初時的制度,緣邊州軍還是由武將來控制,也用文臣來處理政務,但不是讓他們掣肘各州軍主將的,而是配合武將的,彌補武將之短的。
同時朝廷又採納了王巨意見,於緣邊地區廣設邊軍,一是節約軍費,二是培養一批能打計程車兵,三是緣邊始終能保持一定的兵力。
給了武將更多的實權,又擁有了許多軍隊,就有可能會導致意外發生。
現在一切為二了,管轄範圍縮小,也意味著兵力減少一半,十萬人有想法,五萬兵馬敢不敢有想法?
也多少讓朝廷會安心。
整個西北讓王巨生生搗鼓成十四個路,書奏到了朝堂,幾名宰相哭笑不得。
但王巨說得有道理,朝廷不安心,武將能放手嗎?那麼還是讓武將成為傀儡,進退失據,不能發揮他們的能力。
於是朝廷也同意了。
當然,各路主將的任命,王巨也不管了,而且這一役,各個將領同時也打了出來,你們自己兒看吧。
其次就是裁兵裁堡。